當前位置: 首頁>> 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解讀>> 報告解讀
 
我國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採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3月19日   來源:國研室

    五年來,我國紮實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和地區經濟的合理佈局。一、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國務院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等重要文件,批准制定了《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西部大開發的力度進一步增強。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五年中央政府支持重點建設投資2800多億元,建成了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等一大批交通通訊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五年累計退耕還林、植樹造林4.79億畝,退牧還草5.19億畝,加大了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力度。二是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中央財政不斷加大對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的支持力度,基本完成“兩基”攻堅目標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實施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活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推進,農民參合率達85%以上。文化建設紮實推進,基本實現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的目標。“西新工程”穩步推進。與此同時,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開發力度不斷增強。三是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産業。在國家的推動下,西部地區能源及化工工業、優勢礦産資源開採及加工工業、特色農牧産品加工業、旅遊産業等優勢産業發展勢頭良好,形成了一批特色優勢産業開發基地、名優品牌和企業集團。四是進一步推進對外開放。修訂並頒布了《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産業目錄》,加大利用外資的政策支持力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迅速增長。

    二、積極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並制定了《東北地區振興規劃》,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工作全面推進。一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積極支持松嫩、松遼平原專用玉米生産、高産高油高蛋白大豆和三江平原水稻優勢區建設,加快優勢農産品産業帶建設,推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和産業化經營。二是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絕大部分國有大型工業企業完成了股份制改制,實施了一批重要企業的聯合重組,國有中小工業企業産業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積極開展增值稅轉型、廠辦大集體等改革試點。加快推進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基本完成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由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三是大力推進重大技術裝備國産化。不斷完善重大技術裝備國産化的各項政策措施,推進大型石油化工、高效清潔發電和輸變電、先進適用運輸設備等關鍵領域的重大技術裝備自主製造,一批裝備製造國有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四是加快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和棚戶區改造。積極推進阜新、大慶、伊春等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國家安排投資31.2億元,支持改造棚戶區3000萬平方米。五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東北東部鐵路通道、哈大高速客運專線、沈大高速公路擴建、長春新機場改造、紅沿河核電站、尼爾基水利樞紐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陸續開工。六是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出臺了《關於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實施意見》,外資參與經濟發展和國有企業改造力度增強,東北地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三、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一是不斷完善政策體系。中央頒發了《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在此基礎上,又發文明確了各個部門的工作職責,確定了中部六省比照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範圍,出臺了政策實施意見。二是大力建設“三個基地、一個樞紐”。重要糧食生産基地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中央加大了對中部六省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和良種、農機具購置補貼等的財政支持力度。加強糧食産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節水、排灌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國有糧食企業的改組改造,老人、老糧、老賬等歷史包袱已基本解除。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設紮實推進。國家核準了中部地區13處大中型煤礦和5300萬千瓦火電項目建設,安排國債資金用於中部地區190多個煤礦安全改造和設備更新。發揮中部地區鐵礦石、有色金屬、黃金、磷和石灰石等礦産資源優勢,建設開發利用基地。核準了一批鋼鐵、有色金屬、乙烯等項目。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産業基地建設加快進行。安排專項資金支持中部地區發展大功率電動機車、大型施工機械、數控系統、新型農業裝備等裝備製造業。推進電子信息、生物工程、現代中藥等高技術的研發和産業化,認定長沙、武漢為國家生物産業基地。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建設積極推進。完成了鄭州、武漢等鐵路樞紐改造,加快建設鐵路客運專線、區際聯絡通道和煤運通道。加大省際公路幹線建設和國省道升級改造力度,推進鄉村“通達工程”。繼續實施長江及主要支流航道整治工程,建設了一批集裝箱、大宗散貨碼頭。擴建省會城市樞紐機場,加大中小型機場建設力度。

    四、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國家積極支持和推動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一是大力促進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積極發展具有先導作用的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産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旅遊、文化創意和休閒娛樂等服務業。加快改造傳統産業,推進加工製造業轉型和轉移。二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耕地保護,推進土地資源的整合與開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企業。加強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推進渤海、太湖等的環境保護與治理。三是進一步提高外向型經濟水平。積極改善對外貿易環境,調整進出口結構。不斷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創新利用外資方式。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

    五、著力推進條件較好地區開發開放。一是繼續發揮先行地區的帶動示範作用。國務院召開了經濟特區工作座談會,進一步明確了新時期經濟特區的發展方向與思路。國家先後批准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和成渝地區、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批准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積極組織編制長三角地區、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加大對重點區域改革開放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和推動力度。二是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極。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為依託,採取有效措施,加快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和帶動力強、聯絡緊密的經濟圈、經濟帶的建設,努力培育新的增長極。

    六、加大老少邊窮地區發展扶持力度。一是加大對特殊貧困地區的開發力度。國家通過財政一般轉移支付、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和國家扶貧貼息貸款等多種方式,支持貧困地區、革命老區發展生産、解決溫飽、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五年來,中央安排的各類扶貧資金就達770多億元,貧困人口減少1300多萬人。注重解決貧困地區存在的特殊困難和突出問題,對生態環境惡劣的地區,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對碘缺乏、大骨節病、包蟲病等地方病嚴重的地區,安排專門資金實施專項治理。積極研究支持革命老區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並在資金、項目安排上給予必要的傾斜。二是加大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力度。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意見,進一步加大了對西藏、新疆的支持力度,積極謀劃寧夏、青海等民族聚集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加大了政策傾斜和財政支持的力度。三是加大對邊疆地區的扶持力度。積極推進興邊富民行動,促進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落實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

    七、全面推進國內外區域合作。一是積極推進國內區域合作。區域合作的領域不斷擴展,市場、基礎設施、産業發展和社會管理等的一體化程度明顯增強。區域合作機制不斷健全,封鎖市場、分割地區的行政壁壘和體制障礙不斷打破,生産要素在區域間逐步實現自由流動。發達地區採取對口支援、社會捐助等方式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幫扶,互助機制進一步完善。適應經濟一體化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各種類型的區域合作組織和機構陸續建立。二是大力拓展國際區域合作。適應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需要,立足於實現互利共贏,我國與周邊國家和世界其他國家建立的經濟合作更加廣泛和緊密。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國際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圖們江國際合作邁出新步伐。中亞區域經濟合作進程加快。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國際合作進一步增強。與此同時,我國還成功舉辦了APEC、上海合作組織、中非合作論壇、東盟博覽會等國際重大合作會議與論壇,推動了同世界各國及各個領域的經濟貿易合作。

    八、積極推動形成主體功能區。一是組織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按照國務院頒發的《關於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意見》,組織專門力量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在試點的基礎上,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工作也全面展開。二是研究制定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政策措施。為保障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有效實施,有關部門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積極制定與主體功能區相配套的財政、投資、産業、土地、金融、人口管理、環境等政策及法律法規和績效評價考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