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杜宇 馮曉芳 宋常青)儘管有不少進城務工人員把子女帶到了自己身邊,但是農民工的孩子大多還是留在農村。學業失教、心理失衡、安全失保,這三大問題困擾著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引起一些全國人大代表的關注。
學業失教
全國人大代表賈迎春説:“很多留守兒童只能同父親母親一方或者祖父母居住在一起。單親精力有限,不能很好照顧孩子的學習。而孩子的祖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只是照顧孩子吃飽穿暖,沒有能力管他們的學習。”
全國人大代表傅宏裕説:“留守兒童早期教育,不僅事關兒童個人問題,也事關社會穩定和發展,建議基層教育部門,組織退休教師和社會公益人士,在學校對留守兒童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細化留守兒童的寄宿管理,充實孩子的業餘生活,同時建立留守兒童的跟蹤管理檔案。”
心理失衡
“爸爸、媽媽,我想你們!你們快回來吧!你們不要我了嗎?”在一位留守兒童的日記中,孩子這樣呼喚。
“我不要衣服,我要爸爸媽媽!”一對外出打工的父母為了彌補對孩子的愛,經常買些漂亮衣服和好吃的東西寄回或託人捎回家,沒想到孩子卻這樣説。
從心理學角度看,兒童時期,在情感上對父母是十分依戀的,缺乏親情撫慰容易導致兒童心理偏差。
全國人大代表畢紅珍説:“很多留守兒童的父母是雙雙出外打工,孩子在情感上變成了‘孤兒’。留守兒童正處於認識人生的關鍵時期,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幫助,極易産生認識、價值觀念上的偏離。”
安全失保
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發生溺水觸電等事故……諸如此類報道並不鮮見。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留在家鄉的子女疏于照顧,無法認真履行監護的職責,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趙素萍代表説:“監管不力,是導致部分留守兒童安全得不到保障的主要原因。”
劉會蓮代表建議,教育部、共青團、婦聯、關工委等相關群眾性組織,共同構建農村中小學生的社會化教育和監護體系,讓留守兒童成長在關愛的陽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