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代表關注百姓故事折射的農民工利益訴求三大轉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3月0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題(記者杜宇 李鈞德 劉錚)在城市打工,能夠有個安身的地方,按時領到工錢,攢夠一定數目,回到家鄉過安穩日子,這曾是一代農民工打工的要求。

    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工群體有了新的利益訴求。他們渴望在城市生活,享受城市居民所能享受到的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

    一些全國人大代表認為,解決農民工問題不能忽視農民工利益訴求的三大轉變。

    從進城掙錢回鄉到融入城市生活

    〔故事〕來自河南西部農村的李艷紅,已經在鄭州做了6年家政服務工作。23歲的她,披著做過離子燙的直髮,牛仔褲、T恤衫,用慣了微波爐,習慣了暖氣過冬,唱卡拉OK,閒時發短信聊天,一切都是城市小姑娘的生活方式。她説:“我已經習慣在鄭州生活了,現在別説讓我回農村,就是回俺們縣城,我都覺得不適應。”

    〔背景〕國家統計局發佈的《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調查顯示,至2006年,農村外出從業勞動力13181萬人。其中,男勞動力8434萬人,佔64%;女勞動力4747萬人,佔36%。外出從業勞動力中,40歲以下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超過八成,去省外打工的佔49.3%。

    〔點評〕全國人大代表趙素萍:大量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城市,始於上世紀80年代。轉眼20多年過去了,民工潮依舊洶湧,變化卻悄然産生:肩扛蛇皮袋的越來越少,手拉行李箱的越來越多;灰頭土臉、表情木訥的越來越少,衣著光鮮、神情自信的越來越多。變化不僅來自外表,也來自世界觀、價值觀。這是一股與農村越來越遠、強烈要求加速融入城市的潮流。

    從要求保證工資到參加社會保障

    〔故事〕河南省上蔡縣韓寨鄉東黑河村農民李留書,在鄭州打工已經近20年。他説:“按戶口所在地,城鎮醫保我們沒資格參加,我們應該回老家參加,但是我們常年在鄭州生活,主要在鄭州就醫,很不方便。據説省裏準備搞一卡通,可能情況會好些。但最好能一步到位,直接在居住地解決。回老家一趟,得幾百元。對城裏人不算啥,對我們來説,那是一星期甚至十幾天的辛苦錢。”

    〔背景〕全國已有27個省區市以建築業為重點建立了工資保證金制度和工資支付監控制度;27個省區市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2007年,通過實施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平安計劃”和開展農民工參加醫療保險專項擴面行動,2007年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險人數已分別達到3966萬人和3131萬人,比上年增加56%和32%。

    〔點評〕全國政協委員龔建明:農民工經常在輸出地與不同的輸入地流動就業,國家要出臺相關政策措施,使他們所參加的各種社會保險隨其就業地的變化而在地區、城鄉之間正常接續、轉移。

    從要求改善住宿條件到提供城市公共服務

    〔故事〕幹裝修的周志,從家鄉四川樂至縣出來打工已經10多年了,幹的大都是沒有務工證的那種活。因知識少吃過虧的周志深知學習知識的重要,他決心把自己12歲的小孩從老家帶到成都來唸書,但是事情並不順利。他説:“只有三天報名時間,又要求幾證齊全,對我們這些打工的來説,臨時去辦這些證件,時間太短了。”

    〔背景〕農民工子女教育制度逐步落實,勞動用工備案制度、社區管理服務制度、農民工疾病預防控制和計劃生育等公共服務制度正在得到積極落實。

    〔點評〕全國人大代表張全收:現在不少農民工在外謀生,往往是帶著配偶、孩子。他們現在需要的不僅是一張床、一間房,還需要一張課桌,解決孩子上學問題,還需要醫療保健。政府應給予廉租房、經濟適用房方面的優惠,為他們及其子女的醫療、兒童免疫、教育等提供方便,使他們在城市安居樂業,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與城市共發展。 

 
 
 相關鏈結
· 中國三位農民工代表從容面對近200名中外記者
· 代表建議推動農民工從"打工潮"向"創業潮"轉變
· 汪春蘭代表:農民工養老保險應實現“全國漫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