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8日電 春節期間,全國各地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紛紛深入農村基層,把內容健康向上、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送到田間地頭,受到農民們的熱烈歡迎。
春節期間,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奢嶺鎮幸福村“歡樂莊稼院”張燈結綵,熱鬧非凡,由吉林省東北風二人轉藝術團帶來的精彩演出,讓鄉親們過足戲癮。
聽説“大腕”們要來幸福村演出,十里八村的鄉親早早就趕來,節目還沒開始,演出現場就被圍得水泄不通。面對熱情的父老鄉親,演員們用專業表演予以回饋。從濃郁東北風的舞蹈,到鄉親們的“最愛”二人轉,再到歌舞小品《文化大院》,精彩紛呈的節目贏得鄉親們的滿堂彩。
東北風二人轉藝術團團長李雲傑説,近兩年,這個民營院團在城市演出市場獲得效益後,積極參與農村公益文化建設。在長春市組織的“打造歡樂莊稼院”活動中,公益送戲下鄉百餘場。每到一處,他們都受到鄉親們的熱烈歡迎。
在遼寧省,除了國有藝術團體新春“送文化下鄉”之外,更活躍的是那些“草根劇團”,比如淩源市振聲皮影隊、北票市上園農民劇團等等,算起來有上百個民間“戲班子”。
北方冬季相對來説是農閒季節,而且正月裏農村有“鬧春賀歲唱大戲”的傳統,各鄉鎮政府、村委會願意花上千八百塊錢,請一個“戲班子”來樂和樂和。這些“草根劇團”也早已養精蓄銳,一是很多人要過一把戲癮,向鄰里鄉親們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華,二是民營劇團也靠這種演出賺一點兒錢。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邢傳佩,是遼寧海城市民間高蹺秧歌團的團長。“海城高蹺”有300年傳統,蹺高人靈巧,鑼鼓嗩吶一響,簡直萬人空巷。邢傳佩説,他的高蹺隊每年正月都要到各企業、鄉鎮去拜年演出。一些表演高蹺的青年農民每年業餘時間參加演出能賺到6000多元。
在河南,春節剛開始,河南小皇后豫劇團全體演職員就集合起來,做下鄉演出前的各項工作,準備裝臺出發。大年初六,他們將在河南省武陟縣謝營旗鎮前牛村演出5天,每天兩場,場場不重樣。《風雨行宮》《鍘刀下的紅梅》《三更生死緣》等10場大戲,全都是小皇后的代表劇作。
“正月十三到十五,我們還將在濟源市演出3天5場。”小皇后豫劇團團長王紅麗説,“正月、二月的演出現在都已排滿了,緊接著還要參加‘體味梅花’百戲百場全國巡演活動。”
小皇后豫劇團是河南首家省級民營劇團,成立15年來紮根農村演出,他們自編自創了11臺新戲,排演了12臺傳統戲,足跡遍佈豫、晉、冀、魯、皖、蘇、粵等省的廣大農村和基層工礦,巡迴演出5000余場,觀眾達2000多萬人次,走出了一條完全依靠演出經營實現自負盈虧的創業之路。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當勵志歌曲《愛拼才會贏》在安徽省臨泉縣龐營鄉耿莊行政村王閆莊路邊臨時搭建的舞臺上響起,圍得裏三層外三層的觀眾群中爆發出陣陣喝彩和掌聲。
春節前夕,龐營鄉耿莊行政村幾個民營雜技團,趁著回鄉過年的空閒,為家鄉父老帶來了一台豐富多彩的慰問演出。正在登臺的小演員叫趙田,是皖北雜技藝術團團長趙碧紅的兒子,這個3歲起就曾隨母親在廣州、香港演出的小演員,贏得了鄉親們的喜愛和讚揚。
而同臺獻藝的皖北雜技團、金陵藝術團、神龍雜技團等民營團體帶來的雜技、魔術等表演也精彩紛呈。一個小時的演出,讓小小的舞臺周圍擠滿四鄰八鄉的群眾,甚至附近人家三層小樓的陽臺上都擠滿了人。
安徽省臨泉縣是國家級民間雜技之鄉,擁有民間雜技表演團體800多個,從業人員12000人左右。春節回鄉過年,這些民間雜技團體也常常結伴搭臺表演,一為各團體之間互相切磋技藝,二為辛苦留守的婦孺老幼奉獻“文化大餐”。
江蘇如皋九華通劇團團長楊建平興奮地告訴記者,“從正月初二到正月三十,劇團的演出表排得滿滿的,平均每天要唱兩場。”通州有個村願意出三倍的價錢請他們正月初二去演出,可劇團分身乏術,只好婉言謝絕。
在江蘇南通,如皋九華通劇團的名聲很響亮,這個有著26年曆史的民營劇團,專演南通僮子戲,活躍在農村的田間地頭。2008年,該劇團全年演出650場,收入達到60多萬元,2009年剛開始,演出已經預定出去400多場。
如皋市文化局副局長丁正海表示,民營劇團自身的優勢明顯:送戲上門,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節目;人員精簡,價格便宜,演出多在千元之內;觀眾點什麼演什麼,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自助餐”。
丁正海説,文化體制改革給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發展注入強大活力,民營文藝表演團體成為豐富基層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成為農民最歡迎的藝術家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