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之策·長遠之計·惠民之舉
——代表委員熱議“十大規劃”與中國經濟發展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 季明 謝登科 馬勇)“認真實施汽車、鋼鐵、造船、石化、輕工、紡織、有色金屬、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現代物流等重點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著力解決這些行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推進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這是5日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對不久前出臺的十大重點産業調整振興規劃作出的部署。這些密度高、內容實、力度大的政策措施,將怎樣影響中國經濟發展,引起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的熱議。
應急之策——保增長
從去年四季度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的衝擊日益明顯。一些外向度較高、産業能級較低、低端産能明顯過剩的行業相繼遇到困難,並對我國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構成直接影響。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紡織服裝業商會會長陳經緯給記者列舉了一組嚴峻的數據:我國紡織工業去年工業增加值增幅同比下降6.2個百分點;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增速下滑10.9個百分點;三分之二的紡織企業虧損或處於虧損邊緣,全行業比2007年少增加50萬個就業崗位。
其他一些行業的數字同樣不容樂觀:2008年我國汽車産銷同比增長雙雙低於7%,增速較上年回落15個百分點以上;石化行業從去年8月開始進入低谷期,12月出現負增長;電子信息製造業收入的增長率由去年二季度的20%下滑至11月份的-0.1%;今年我國預計造船完工量將達到4000萬載重噸以上,而新承接船舶訂單可能僅為2000萬至3000萬載重噸。
“這些行業多為我國製造業中的支柱産業,其産值不僅佔我國工業增加值中的絕大多數比例,在確保國家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社會就業和保障民生等方面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黃澤民説,“選擇這些産業作為調整振興的重點,就是希望通過擴大內需、結構性稅費減免等措施,使這些國民經濟的中流砥柱行業穩定發展,並率先引領我國經濟儘快擺脫全球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
據有關預測,如果加上政府推出的4萬億元擴大內需投資計劃、提高養老金計劃等措施,中國GDP增長將因此拉高2.4個百分點。全國人大代表李根説,這一系列調整振興計劃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增添動力,是“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的具體體現。
長遠之計——上水平
“調整”與“振興”並重,是這次出臺的十大産業規劃的最大特點,背後則蘊藏著國家著眼長遠的戰略意圖。
代表委員們認為,通過十大規劃中出現頻率較高的“熱詞”,就能解讀出政策的用意:
——“加強技術改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出現9次,分別見於汽車、鋼鐵、紡織、裝備製造、造船、輕工、石化、電子信息、有色金屬等産業規劃;
——“推進産業重組,支持企業兼併重組”出現6次,分別見於汽車、鋼鐵、裝備製造、造船、有色金屬、物流等産業規劃;
——“淘汰落後産能”出現4次,分別見於鋼鐵、紡織、石化、有色金屬等産業規劃。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石化公司董事長戎光道説:“在保增長的同時,調結構、上水平同樣是這次産業規劃的重要指導思想;要通過這一輪的調整為産業將來的可持續發展預留空間和潛力。”
戎光道代表舉例説,目前國內“小煉油”企業仍然不少,這些企業由於沒有實現規模化生産,生産工藝落後,效率低下,能耗物耗又相當高。此次石化行業調整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快結構調整,優化産業佈局”,只有借此機會徹底淘汰“小煉油”,才能真正提升石化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我國物流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同樣明顯。根據聯合國開發署的估算,我國工業品的流通費用佔産品成本的20%至40%,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為10%左右;我國商品的庫存週期為35天到45天,而發達國家一般不超過10天。國際上一般用物流費用佔GDP比重來衡量國家物流行業的整體效率,去年我國的這一比例為18.3%,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僅為10%。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建業集團董事長胡葆森説,差距説明了我國物流業未來增長的空間。此次振興物流業規劃確定了包括多式聯運和轉運設施、物流園區等在內的九大重點工程,必將有助於我國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降低物流運營成本,從而提高國民經濟的運行質量,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惠民之舉——增崗位
代表委員們認為,十大規劃的實施,除了將使相關行業和企業直接受益外,廣大民眾將會成為這些産業調整和振興的最終受惠者。
“首先,十大産業調整振興規劃將與4萬億擴大內需投資等宏觀政策一起,成為今年我國經濟實現8%左右增長目標的重要保障。”黃澤民委員説,只有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微觀經濟活動主體的企業家和企業才會逐漸恢復信心,才能減輕國內經濟進一步下滑的壓力,老百姓才敢放心消費,日常生活才不會受到全球金融危機太大的影響。
其次,只有十大産業穩定發展,才能帶來事關群眾生計的稅收、就業、“三農”等問題的基本穩定。全國人大代表宗慶後説,僅僅是發展輕工業中的食品行業,就能擴大農産品深加工規模,促進農民增收。
十大産業就業超過了1億多人,涉及3億農民生計,穩定這些行業,止住相關企業利潤效益急劇下滑的趨勢,才能保住在這些行業和企業工作的數十萬乃至上百萬職工的崗位,這也是勞動就業保障的另一種實現方式。以紡織業為例,如果規劃中的“出口保持8%的年均增長速度,紡織工業生産保持13%的年均增速和國內市場衣著類消費保持20%的年均增長”這三大目標都能實現,就將為國內新增200萬個就業崗位。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教授説,十大産業調整振興規劃充分體現出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中的“中國特色”。在美國,往往是通過“捨棄受損行業、發展新興行業”來應對危機,例如在“互聯網泡沫”破滅後,美國就轉而發展金融業;而在此次美國金融業損失慘重,新一屆美國政府又將經濟刺激計劃中的一大筆投入投向了新能源行業。而在我國,政策更加強調統籌平衡。“其實所有行業都不會絕對是朝陽産業或夕陽産業,中國企業需要的是在這一行業中走在更前列。”
代表委員們指出,十大産業調整振興規劃能否見效就要看各行各業能否真正吸取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的深刻教訓,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決淘汰落後産能,切實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提高自有品牌和自主創新能力。只有這樣,這些規劃才能由“輸血型”真正變為“造血型”,經歷大考的中國産業才有望真正由大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