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從“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看文化發展關鍵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3月05日   來源:新華社

素質·創新·支柱
——從“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看文化發展關鍵詞

   新華社北京3月5日(新華社記者)提請5日開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的“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將“傳承創新 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設為單獨一篇,提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目標。然而如何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如何推進文化創新?又如何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代表委員討論熱烈。

    提高文明素質:教育不能擰把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于沛説,從中國的典籍來看,中國古人在日常生活、風俗、道德倫理方面都走在世界前面。但是,現在我國的國民素質卻亟待提高。這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文革”對優良傳統文明的破壞還有後遺症;二是改革開放以後西方資産階級的腐朽成分大量傳入,也對中國人的價值觀和傳統倫理道德帶來一些消極影響,比如在所謂競爭旗號下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自私自利等等。

    “一個發展中的、成長中的大國,滿懷信心走向未來的同時,不僅是要經濟上迅速發展,同時在精神面貌上、思想文明素質上應該同時發展,應該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走不遠的。”于沛代表説。

    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説,國民素質不是一天、一步跨越實現的,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兒童抓起。“我們目前的教育有個問題,就是不是在適合的年齡段傳授、教育孩子們應該學習的東西,比如小孩最開始應該接受的是基本人生價值觀的教育,如勞動是人的社會價值實現的第一需要等觀念,然後是基本的道德觀念,再接著是守法意識,年齡稍大以後再進行科學教育和文化教育,但是我們有些擰了。”

    章百家説,道德底線和道德觀念不是一天畫出來的,如果僅僅依靠法律威懾,而沒有道德規範,那麼一些社會行為和現象也就不容易從根本上得到規範,道德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部分。

    推進文化創新:傳統引領時尚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作家協會黨組成員趙玫説,文化的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保持鮮活生命力的保證。“這個世界太斑駁了,你可以有無數新鮮的東西跟別人的視角不一樣。”

    談及創新的方法,趙玫代表説,文化和經濟差不多,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如伍爾夫那一代文學家,創造了意識流的文學樣式,是在各種紛繁的文藝流派發展的基礎上,經歷艱辛的探討,才得出意識是流動的這樣一種全新的寫作模式。

    除了文化內容形式的創新,“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還提到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力説,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可以讓過去完全靠吃官糧的文化單位,在新的機制下激發活力,而在文藝院團、出版社和電影製片廠這幾類轉企改制的單位中,電影製片廠的轉制相對是最容易的,因為電影本身帶有工業和科技的屬性。

    “其他很多藝術形式,比如傳統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是不是都要産業化,我覺得應該是作為文化的活化石,由政府提供財政支持,把它們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傳承下來,慢慢形成一個文化格局和文化視野。”尹力委員説。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韓再芬對於藝術作品內容形式以及文化體制機制的創新都有所思考。她説,有人覺得中國戲曲很老套,但其實戲曲也可以很時尚。“這種時尚不僅是形式上、表達上的創新,更是思想內涵上的,我們不僅要緊跟時代,更要引領時代。”韓再芬代表認為,要切實了解今天的生活環境、年輕人的生活和想法,並加以提煉、昇華,才有可能與今天的觀眾對話。幾年前韓再芬等主創的黃梅戲《公司》至今在網絡上仍被熱議。她表示,這也是她今後的創作方向。

    談到體制機制創新,她説,在商業社會推廣文化,要靠團隊的共同操作,需要一個産業鏈條的運作。把文化傳承下去,在深受時代歡迎中傳承。

    成為支柱産業:突出地域特色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産業;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産業。

    在公益性文化事業中,公共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紀念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公眾開放,這一點成為今年一大熱點。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張柏説,這是一件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惠民措施。

    “全國公共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後,參觀人數比原來增加了一倍,而且人群構成更加多樣化,比如原來很少去博物館的農民工也可以走進博物館了。”據張柏介紹,兩年來國家在博物館方面補助了40億元,“免費開放背後是經濟發展的支撐和政府切實為民服務的努力。”

    對於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産業,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文化廳廳長李玉英認為,文化産業將以最少投入、最高産出、最豐富的附加值形成一個新興産業。“隨著時代發展,工業時代、信息時代之後,迎來的將是文化時代。我們完全可以用豐富的文化資源去發展文化産業,使之超過工業、農業、第三産業,成為在國民經濟中佔據重要比重且可以對民眾生活産生重要影響的産業。”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指出,要加強文化産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産業群建設,推進文化産業結構調整。

    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政協副主席鮑義志説,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産業在經濟格局中佔的比重還比較低,但近年來電影、動漫等文化産業已經顯出了比較強勁的勢頭。他建議,各地加大投入,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突出地區特色和資源優勢,揚長避短,把文化産業搞上去。

    來自西藏自治區的珞巴族全國人大代表、米林縣副縣長曉紅對此深有感觸,她今年就帶來了關於利用旅遊發展文化産業的建議。她認為,作為中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珞巴族特有的文化是當地吸引遊客的主要因素,而旅遊的發展也促使更多珞巴人挖掘、繼承和發揚自己的民族文化。

    曉紅説,在國家和援藏資金的支持下,南伊鄉近年來大力發展珞巴民俗旅遊,投資40萬元援藏資金修建公共廣場和民俗博物館,成功申請珞巴傳統民族服飾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又成立了民族歌舞表演隊。縣裏引進西藏雅江集團投資500萬元對才召村進行整村旅遊開發、開發了扎貢溝旅遊景點,每年舉辦珞巴民俗節,遊客數量逐年增多。(記者白瀛、余曉潔、史競男、鄒大鵬、顏園園、廖翊、黃小希、華春雨) 

 
 
 相關鏈結
· 直播人大代表與網民在線交流“十二五”國企發展
· 代表與網民在線交流“十二五”國企發展
· 圖表:聚焦“十二五”規劃新提法
· 圖表: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