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 正在召開的中國兩會在國內外經濟界引起廣泛關注,多名經濟學家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就中國“十二五”規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內需、發展新興産業、抑制通脹壓力等中國經濟熱點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規劃落實看細節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經濟部主任約蘭達·費爾南德斯·洛門:考慮到改革的深度、複雜性以及所面臨的挑戰,“十二五”規劃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我非常期待“十二五”規劃的實施,尤其關注財政體制、社保體系、服務業、促進收入公平機制等領域的改革措施。
日中經濟協會理事長清川佑二:溫家寶總理明確提出經濟發展要注重質量,而不是數量,“十二五”時期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是年均7%。如果這些提法和舉措能得到有效實施,中國的經濟增長新戰略能給包括日本在內的諸多國家帶來良好影響。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副所長安德烈·奧斯特洛夫斯基:我想更清楚地知道,中國為實現粗放型向集約型增長作出了什麼具體規劃。
英國資本經濟學會馬克·威廉姆斯:雖然我們已經知道了新五年計劃的大體綱要,但大家都在關心具體執行細節的出臺。我認為新計劃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是中國在增加內需與減少出口依賴之間的平衡,我們非常希望知道關於這一問題明確的細節。
美國耶魯大學金融經濟教授陳志武:中小企業是就業的主力軍,希望兩會能推動保障民營企業的立法和政策,推動實質性的減稅舉措。在個人方面,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在企業方面,通過新立法和行政手段,降低中小企業的納稅負擔。
墨西哥參議院亞太委員會主席希門內斯:我比較關心醫療、收入增長、住房以及地區發展平衡問題。
英國牛津大學全球經濟管理項目主任恩蓋爾·伍德:我認為可以預見的最大變化是有關“中國製造”的轉變。隨著中國重視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産業結構,中國正在逐漸改變“中國製造”上下游環節中的每一個元素。未來幾年,“中國製造”大有可為。
經濟平衡看消費
美國前商務部副部長羅伯特·夏皮羅:中國仍屬於發展中國家而不是發達國家,中國應建立現代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在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制度等方面做出努力。
威廉姆斯:中國需要擴大內需,這不僅影響到中國消費者,也影響到歐洲和美國。因為目前歐美經濟並不景氣,中國如能成功找到使經濟平衡發展的方式,對歐美也將有所幫助。反之,如果中國經濟在未來五年裏沒有找到內需和外需之間的平衡之道,歐美貿易保護主義將抬頭。
洛門: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增長實際上大部分源於內需。但問題在於,中國的內需結構中,投資尤其是公共投資所佔比例偏大,消費所佔比例偏小。針對消費不足這一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十二五”規劃推出一系列舉措,包括提高工資收入、強化社會保障體系等,落實“十二五”規劃能夠提升消費在內需中所佔比重。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經濟學家塞爾希奧·馬丁內茲·裏維拉:擴大內需是中國今後一段時期經濟政策的核心內容。目前中國政府採取了很多辦法來刺激內需,鼓勵農民以及中低收入者消費,這些政策是非常正確和積極的,值得墨西哥借鑒。
中國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擴大內需已成為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的首要任務,關鍵是要找準內需空間,有的放矢。在開局之年(2011年)乃至今後五年,要鎖定這些目標,花更大力氣真正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
新興産業看綠色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國際經濟部主任烏裏·達杜什:中國在一些新産業,如新能源等領域有後發優勢。目前中國在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領域的投資已經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但在新能源産品的應用和整體産業鏈的建設上還需要加強。
奧斯特洛夫斯基:儘管創新産業投資風險很大,但由於政府採取借貸和稅收優惠等鼓勵政策,為投資者創造了很多便利條件。不過,中國目前的自主研發能力還比較欠缺。
洛門:中國提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是正確決定。在這方面,中國需要保障研發領域和人才培養方面的投資,以實現技術與人才的匹配。
裏維拉:中國有條件和能力來發展不同領域的新技術和新能源。發展高新技術要講求新技術所産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中國決心嘗試用新能源、新技術來代替傳統能源和傳統技術,所産生的效益和成果既有利於中國發展,同時也會對全世界技術革新作出貢獻。
希門內斯:中國在發展新興産業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在研發同時,中國也成為世界上重要的新興産業産品出口國,這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中國新興産業的國際貿易往來也越來越多。中國在信息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發展,堪稱“中國奇跡”。墨西哥已經把中國視為重要的投資目的地和合作夥伴。
胡鞍鋼:“十二五”規劃首次以綠色發展為主題,更加凸顯綠色發展指標,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發展規劃”,標誌著中國進入“綠色發展時代”,完全有能力成為綠色工業革命的引領者。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以及巨大的投資需求將會刺激低碳技術的迅猛發展,未來必將繼續在全球綠色能源投資中發揮重要作用。
宏觀調控遏通脹
奧斯特洛夫斯基:目前,通貨膨脹加劇是很多國家需要應對的問題,中國也面臨物價上漲的壓力。近來,中國數次加息抑制通脹持續走高和銀行信貸過度擴張,並採取保證供給、打擊投機等多種措施抑制關係民生的食品價格過快上漲,取得了一定積極效果。在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和管理通脹預期方面,中國的宏觀調控顯得比較有效。
日本野村資本市場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關志雄:中國央行連續加息和提高準備金率,收縮銀根的力度在主要國家中是最高的。中國經濟增長率自2010年一季度達到11.9%的高點以來,增速開始回落。考慮到消費價格總水平(CPI)的連動趨勢一般滯後於經濟增長三個季度,預計CPI將迎來回落的拐點。
洛門:保增長和抗通脹的兩難選擇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中國政府正努力在這兩者間尋找正確的平衡點,表現得既謹慎又堅決。調整貨幣政策産生的校正效應需要時間。因此,亞行認為,中國收緊貨幣政策的效果將於今年下半年開始顯現。亞行初步估計,經貨幣政策校正,中國2011年全年平均通脹率可能大致位於4%到5%之間。
中國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十二五”開局之年的宏觀調控政策指向,就是要著力熨平經濟波動,保持平穩發展勢頭。新年伊始,從貨幣政策操作到房地産調控再到穩定農産品價格,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臺。隨著政策效應的釋放,物價上漲會呈前高後低走勢,預期全年不會出現明顯通脹。(執筆記者:李潔,參與記者:劉鵬、馮武勇、王亞宏、張欣、劉愷、劉麗娜、陳瑤、陳寅、郭倩、金旼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