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
新華社記者
關於路,魯迅曾有精闢論述:“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從革命到建設,從改革到發展,中國道路披荊斬棘,舉世矚目。
中共十八大為未來的中國道路指明了航向,即將召開的兩會無疑將使具體路徑更加明晰。
問路:中國發展面臨挑戰
“中國正在經歷一個激動人心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困難的時期,”法國國民議會中法友好小組主席讓-瑪麗·勒甘説。
兩會召開在即,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中國項目負責人榮愷樺提出問題:中國如何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保持經濟、社會穩定?能否妥善化解外部矛盾?他希望在兩會期間找到答案。
他們的觀感和問題,也是許多海外學者共同關心的話題——中國如何應對前進道路上的一系列困難和挑戰。
挑戰之一:如何確保經濟可持續增長。阿根廷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中國問題專家豪爾赫·卡斯特羅説:“當今中國經濟正處於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即外向型經濟發展後勁呈現疲態,政府驅動固定投資接近飽和……可以説中國已經完成量的積累,質的提升將是新一代中國領導層面臨的主要挑戰。”
挑戰之二:如何縮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韓國檀國大學政治外交係教授金珍鎬看來,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是目前中國改革面臨的一大難點。
挑戰之三:如何應對日益凸顯的民生難題?“許多社會問題如環境污染、住房、教育、醫療等問題,需要中國付出幾十年的努力,不是一夜之間就能解決的,”古巴中國問題專家、亞洲和大洋洲研究中心前主任何塞·路易斯·羅拜納説。
挑戰之四:如何有效展開反腐鬥爭?“如何實現有效反腐,這是中國新一屆政府面臨的最棘手的挑戰之一,”埃及前駐華大使馬哈茂德·阿拉姆坦言。
除了國內問題,中國還要面對一個不斷變化、日趨嚴峻的外部環境。“歐債危機、美國經濟增速慢、日本經濟長期低迷,都將影響中國的發展,”羅拜納説。此外,多位學者認為,美國戰略重心東移和少數周邊國家挑起的領土爭端,也對中國構成了挑戰。
尋路:改革開放迎難而進
諸多挑戰如何應對?如何通過進一步的改革開放解決問題?面對國人的期許、世界的觀察,新一屆中共領導集體態度明確: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越來越多海外專家對中國道路前景的預期,從觀望趨向積極,並提出建設性和借鑒性的意見。
經濟發展如何求“質”?榮愷樺認為,擴大國內消費、推動本土研發與創新、發展綠色經濟至關重要。“中國應該成為世界經濟的領軍者,而不僅僅是原材料和製造業的供貨商,” 埃及《華夫脫報》前副主編阿德爾·薩布裏指出。
收入分配差距如何縮小?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雅科夫·別爾格爾注意到,中國已經開始推動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為壯大中國的中産階層,需要推動包括稅收、社會財富初次和二次分配等領域的改革”。
如何有效反腐?阿拉姆認為:“構建有效的法律機制,防止、監督和懲戒腐敗行為,並讓媒體和民間力量參與到反腐中來。”韓國延世大學教授千辰煥讚賞中國強調反腐必須“老虎”、“蒼蠅”一起打,希望這種做法長期堅持下去。他還建議,反腐不僅要建立完整的法律和監督體系,也要堅持長期系統的道德教育,清除滋生腐敗的土壤。
如何減少發展中的環境代價?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教授弗蘭克·凱利建議中國可以借鑒英國經驗,通過立法治理污染。日本東京大學教授高原明生表示,有必要把環保作為幹部考核的重要標準,並加以監督。
如何應對世界局勢的變化?中國的持續增長、和平發展將對世界産生怎樣的影響?美國《外交》雜誌認為,中國共産黨將“再次通過自我革新,主動適應新的形勢,有效應對快速變化的國內外環境所帶來的新挑戰”。薩布裏則認為:“雙贏已成為所有形式合作的主旋律,如果中國堅持一直以來的外交政策,世界將會理解中國的誠意,中國也將借此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領導力。”
“中國的強大有利於國際力量格局的平衡,世界和平和中國自身的發展也將受益,”阿根廷拉普拉塔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專家西蒙諾夫如是説。
開路:披荊斬棘用勇用智
“30多年的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成功和有效的。不過任何發展模式都不能一勞永逸,要與時俱進。”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雅科夫·別爾格爾期待中國進一步改革。
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負責人胡裏奧·裏奧斯指出,中國下一步改革難度不可低估。“中國的轉變不僅依賴經濟改革和技術革新,還要求對收入結構、生産方式、社會體制、區域不平衡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深度調整……這樣的改革一定會影響到不同集團的很多利益。”
然而我們別無選擇。
對中國而言,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呈現出來,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只能通過改革加以解決。縱觀世界上多數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之所以發展停滯甚至倒退,根本原因就是沒有進行穩健而堅決的深層次改革。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説:“如果歷史只是機械重復過去,以往的任何轉變都不可能發生。每個偉大成就在成為現實之前都是一種遠見,它産生於勇於擔當,而不是聽天由命。”
曆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
中國道路,從起點開始就是一個披荊斬棘的過程。
前方的道路仍將荊棘載道,但時間會證明,中國擁有披荊斬棘的勇氣與智慧。
夢在前方,路在腳下。
在未來的中國道路上,世界將看到更美的風景。(執筆記者李學梅、徐劍梅;參與記者:劉向、葉書宏、趙燕燕、林如萱、伍海燕、蔣旭峰、劉向、宋成鋒、王雅晨、徐曉蕾、應強、岳連國、王亞宏、郭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