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圖片
 
如何正確看待和把握當前宏觀經濟政策框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7月22日 10時15分   來源:中國政府網

中國經濟“半年報”出爐後,經濟增速回落引發市場各方對下一步宏觀政策走向的強烈關注。尤其是,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速為7.5%,觸及政府設定的年度經濟增長目標。市場各方猜測宏觀政策是否會轉向“保下限”? 

數據顯示,去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溫和下行,去年四季度7.9%,今年一季度7.7%,二季度7.5%。這顯示,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是主動的、逐步的、平穩的、可預期的。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接受新華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經濟增速儘管有所回落,總體上還是比較平穩,在中央政府年初確定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範圍之內”,中國經濟正在步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即從維持了近35年的高速增長期轉為一個較高速度增長的新階段。

面對錯綜複雜的經濟形勢,決策層清醒地認識到,經濟運行需要一個合理區間,也即是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

與“合理區間”相適應的,是要形成科學、合理、明確的宏觀調控政策框架,既包括經濟總量政策,還包括調結構的措施和促改革的舉措,從而針對經濟走勢的不同情況,把調結構、促改革與穩增長、保就業或控通脹、防風險的政策有機結合起來,既利當前又利長遠,從而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這個政策框架不僅要與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配合起來運作,而且是穩定的,可預期的。

7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對宏觀經濟政策框架如何與“經濟運行區間”相配合做了詳細闡述——當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內,要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調結構為著力點,釋放改革紅利,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和自我調節的作用,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和後勁;當經濟運行逼近“上、下限”時,宏觀政策要側重穩增長或防通脹,與調結構、促改革的中長期措施相結合,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事實上,李克強總理所提出的“上限”和“下限”,重申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國內生産總值增長7.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

中國經濟“半年報”數據顯示,當前經濟運行雖處在合理區間,但逼近“下限”,我們該如何看?

多位學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經濟增速與新一屆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框架是相對應的,決策層在通過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推進中國經濟逐步向重質量的相對高增長期過渡。

儘管二季度經濟增速已經下滑至政府設定的增長目標附近,但是沒有越過7.5%的“下限”,更沒有觸動7%的“底線”。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從去年以來,經濟增速穩定在7.5%到8%的區間,宏觀環境既不那麼熱,又比較平穩,又有一定的市場壓力,“這種稍微偏緊的宏觀環境有利於結構調整”。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經濟形勢研究室主任王小廣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未來主要看就業,“雖然GDP增速接近下限,但就業在底線之上。”數據顯示上半年就業狀況總體表現穩定,城鎮新增就業725萬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1萬人;外出農民工1.7億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44萬人;大中城市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左右。

由於當前經濟運行區間既沒有越過“下限”,更沒有觸動“底線”,所以,當前的宏觀經濟政策重點還是調結構、促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但調結構的前提是要穩增長,沒有穩定的增長,調結構就沒有基礎、沒有條件、沒有合理的空間。這就要求宏觀政策框架要統籌考慮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三者相互促進。

如何才能把握好經濟合理區間和宏觀政策框架?李克強總理在經濟形勢座談會上強調,必須增強宏觀調控的科學性、預見性和針對性,既要深入研究戰略性、規律性問題,也要敏銳捕捉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既不能因經濟指標的一時變化而改變政策取向,影響來之不易的結構調整機遇和成效;也不能對經濟運行可能滑出合理區間、出現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應對準備。

當前,要保持宏觀政策的穩定,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根據情況變化適時加強針對性。要把握好、運用好宏觀經濟政策,為市場和社會創造一個穩定的預期和環境。(記者 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