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十五”時期工業增加值每年以高速度實現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且增速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
同樣令人驚喜的是:內蒙古工業經濟的質效5年在全國前進了4個位次。
成績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當有些省市已經在工業經濟拉動地區經濟飛速發展中嘗到甜頭時,內蒙古的工業經濟卻剛剛起步。多年來,內蒙古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傳統農牧業,由於基礎差、底子薄、經驗少、技術落後,內蒙古對於發展工業經濟來説就像是一個“門外漢”,但豐富的資源和能源為內蒙古工業經濟的發展亮出了“通行證”。
“十五”時期,國際重化工産業進入向中國轉移的高峰時期,而轉移的重點又是資源富集區。自治區黨委、政府積極承接這一來勢,在第七次黨代會上提出:抓住機遇,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大力引進國內外的資本和先進技術,建設國家能源戰略基地,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全區各地積極調整産業結構,充分發揮後發優勢,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面培育優勢特色産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項目建設帶動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推動內蒙古工業經濟從工業化初期階段跨入工業化中期的初始階段,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發展速度最快、經濟效益最好的5年。
發揮資源優勢,推動技術創新,提升産業層次,走循環經濟發展之路,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道路
“十五”開局對於內蒙古來説,是一個不尋常的轉捩點。
針對工業家底薄的現狀,“擴大經濟總量”成為新型工業化的基礎性步驟。5年來,內蒙古一方面千方百計引進國內有實力的企業來落戶,另一方面加大了對工業投資的力度,用於工業的固定資産投資幾乎佔據了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的一半,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並促使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幅在全國高居榜首。
據統計,2005年全區城鎮規模以上工業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400億元,是2000年108.56億元的12.89倍,五年累計完成工業固定資産投資3183億元,年均增長62.2%。
做大總量的下一步就是如何把工業經濟做強。推動技術創新,提升産業層次,走循環經濟發展之路,則成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又一關鍵所在。
自治區政府先後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對煤炭、煤電、化工、鋼鐵、高載能等行業,均提出了最低規模標準和工藝要求。對資源轉化水平低、消耗高、污染嚴重、裝備水平落後等不符合國家産業政策的企業和項目,堅決不予引進。同時,對不符合國家産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企業加大了淘汰力度。
有數據表明:2004年全區共關、停小煉鋼能力75萬噸;淘汰水泥落後生産能力90萬噸;關閉土焦、改良土焦企業158戶,淘汰落後生産能力200萬噸。2005年累計關停取締落後工藝設備生産企業131戶;2003年實施關井壓産政策以來,我區共關閉整合地方煤礦1161處。通過停建、取消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和關停落後生産能力,有力地促進了資金、能源等生産要素向優勢項目和優勢産業配置。
同時,我區加快了傳統産業改造的步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達到1038.5億元,是“九五”時期的3.85倍。目前,全區已經形成能源、化工、冶金、機械裝備製造、農畜産品加工和高新技術六大關聯度高、技術進步快、産業鏈條長、競爭能力強的産業群,並開始著力打造我國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和綠色有機食品基地。這些産業群有效地提高了我區資源轉換的層次,工業經濟總體發展水平明顯提高。
“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決不能以浪費資源為代價”。對於工業化的發展出路,自治區主席楊晶著重指出。
5年來,在壯大産業規模、經濟高速成長的進程中,我區一邊採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産業,一邊探索資源的永續利用,循環經濟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全區萬元GDP能耗比2000年降低了17.79%;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33%;“三廢”綜合利用産品産值達到8.61億元。重點地區包頭、鄂爾多斯、烏海、呼和浩特、烏蘭察布、巴彥淖爾及重點企業包鋁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包鋼、蒙西高科技工業園區、黃河工貿集團、托電工業園區、烏蘭水泥廠等相繼走上了發展循環經濟之路,進入了企業、工業集中地區(經濟開發區)和一定區域內三個層面上發展循環經濟的新階段。
有序推進國有經濟佈局調整步伐,以抓大項目為突破口,著力培育優勢特色産業項目,以項目建設帶動工業經濟快速發展
“十五”期間,全區國有經濟佈局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盤活了資産、注入了資金、提高了效益、妥善安置了職工,為工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5年間,全區共有419戶劣勢國有企業通過關閉破産退出市場,盤活呆滯資産200億元。引入實力雄厚的中央企業進行增量重組,集中完成了內蒙古電力集團公司、包鋁、霍林河煤業等12家國有大企業的改革重組,使企業走出了困境,實現了産權多元化。企業機制轉換,職工待遇提高,企業的生機與活力重新煥發。
通過推動劣勢國有企業資本有序退出、吸引優勢國有企業資本有序進入,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國有資産集中向優勢産業和關係到國計民生的行業集中,特別是在能源、冶金等資源型工業産業中,國有經濟已佔到90%以上,成為內蒙古工業化的投資主體。
“抓工業化,首先要抓項目,特別是抓大項目”。這是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在推進工業化進程中始終強調的一點。按照這一思路,幾年來,各地區、各部門高度重視工業重點項目工作,把推進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總抓手”,加大了對重點項目工作的組織領導力度。
為了促進大項目落地,5年間,自治區政府每年安排1億元的資金,用於鼓勵工業項目的建設貼息。各盟市也在工業重點項目實施過程中,相應制定了土地、稅收、環保及資源配置等優惠扶持政策,不斷完善配套設施,極大地促進了工業重點項目建設。
5年間,自治區本著以資源優勢、存量資本、成本優勢和政策服務招商的原則,為工業重點項目累計招商引資715.34億元,一批上規模、上水平的大型重化工項目相繼落地。尤其是與能源、冶金、化工、機械裝備製造、農畜産品加工和高新技術産業六大優勢特色産業相關的項目,更是遍地開花,活力迸發。
據初步統計,優勢特色産業工業增加值佔全區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9.55%提高到2005年的59.64%,5年提高了近20個百分點。
大小“金三角”奮力崛起,東部盟市發展步伐加快,基地建設特色鮮明
翻開內蒙古經濟發展日誌,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是發展潛力巨大、後勁十足的大小“金三角”。“十五”期間,是呼、包、鄂大“金三角”領跑全區工業經濟發展格局的時期。特別是2005年,大“金三角”區域形成近1800億元的經濟總量,撐起了內蒙古經濟的“半壁江山”。在全區工業總産值中,排名前10位的大中型企業也全部集中在呼包鄂地區。現在,大“金三角”區域已經基本建成我區“西電東送”的重要電源點、“西氣東輸”的重要後備資源基地、煤化工的重要原料基地,以及重要的冶金工業基地、裝備製造業基地、電子信息産品製造業基地、奶業及絨紡織業基地。
借助大“金三角”飛速發展的強勁東風,烏海、棋盤井、烏斯太小“金三角”區域,依託豐富的煤炭資源,形成了煤炭、電力、化工、建材等産業群。2005年,小“金三角”地區完成工業增加值97.92億元,佔三地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34.72%。更為可喜的是,小“金三角”內近40家企業通過資源循環利用,形成了企業循環經濟共生網絡。
在全區工業經濟的良好發展形勢下,東部盟市也不甘落後,借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大好機遇,主動出擊,找項目、引資金,大踏步邁出工業經濟發展步伐。據統計,2005年1-11月份,東部五盟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53.55億元,除呼倫貝爾市增速低於全區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外,其它四盟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均高於全區平均水平。
為了使工業向園區集中,提升産業層次,“十五”期間,內蒙古在全區範圍內規劃了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農畜産品加工基地及機械工業製造業基地,啟動建設了兩個億噸級、4個5000萬噸級煤炭生産基地,並確定了20戶重點工業園區,産業集聚效應明顯增強,有力推動了我區能源重化工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十五”期間,內蒙古依託資源優勢,已構築起煤炭、重化工、電力、製造和高科技等産業集群,其逐年遞增的高産值,為“十一五”開局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