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12日專電(記者程雲傑) 在進出口連續增長、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的情況下,我國開始改變長期以來“重在鼓勵出口”的外貿政策,以促進國內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商務部部長助理傅自應在日前舉行的一次經濟形勢報告會上表示,外資外貿政策將會微調,但不會倒退以避免挫傷利用外資和發展外貿的積極性。
這位官員指出,外資外貿政策的制定必須圍繞國內經濟的發展需要。他説:“以出口稅率政策為例,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産品的出口退稅應叫停,而現在的農産品的出口很困難,我認為可以提高,以增加農民的收入。”
針對企業對出口退稅降低的預期,傅自應説:“改革開放形勢越好,政策穩定越重要,根據《增值稅條例》,在政策調整之前,必須有3個月的公告期,政策的調整一定會依法進行。”
我國于1985年開始實行出口退稅政策,通過向出口商部分或全部返還政府對出口産品徵收的國內稅來提升本國産品的國際競爭力,有效刺激了出口的增長。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實現貿易順差614.4億美元,同比增長54.9%。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副部長趙晉平説:“中國外貿不平衡主要是增長方式的問題,中國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主張‘獎出限進’,對出口有一整套激勵機制,對進口則採取限制措施,以至於使貿易順差在近年來發展成為影響國際收支的主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國政府已把實現外貿平衡的目標列入“十一五”規劃,受全球産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和國際市場需求旺盛的影響,相關學者和官員均表示很難找到有效的辦法來迅速抑制外貿順差的持續擴大。通過“小步慢跑”的方式來穩步調整政策、刺激進口、優化出口結構被普遍視為比較可行的辦法。
自2005年開始,我國嘗試通過增加出口稅、降低出口退稅的方式來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産品的出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從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前4個月看,煤炭、電解鋁、皮革等産品的出口量下降10%以上。有些國際市場份額比較大的商品如黃磷,在出口量下降之後,賣價還有所提高。
為了提高出口産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商務部已決定在今年設立外貿發展基金,在科技研發和自主創新方面給予企業更多的支持。
傅自應表示,我國今後必須“有選擇地吸引外資,一定要本著公平競爭的原則,吸引好的産業,引進好的企業”。
外貿專家張小濟指出,要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我國不能僅僅依靠外資外貿政策,還必須通過國內政策來扭轉生産要素價格扭曲、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
官方統計顯示,凈出口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率已經從1999年的負值上升至目前的17.9%,但是由於經濟增長方式粗放,我國高額出口增長是以社會成本缺失為代價的。
傅自應説:“我們目前的外貿成本並沒有包括環境保護成本、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成本和資源補償成本。如果不儘快建立和完善相關機制,這種低成本就只能要靠子孫後代去償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