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企業>> 行業信息
 
紡織行業結構調整力度將繼續加大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2月12日   來源:經濟日報

    紡織行業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支柱産業,多年來為增加就業、推進城鎮化建設、改善人民生活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目前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數約佔全國製造業人數的15%,工業增加值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7%,出口占全國的15%。

    近年來,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在國內外市場需求的強勁推動下,紡織行業快速發展。“十五”時期紡織産業取得重大成就。2005年,我國紡織纖維加工量2690萬噸,比“九五”末增長近一倍,年均增長14.6%,佔全球纖維加工量的36%以上;紡織品服裝出口1175億美元,比“九五”末增長1.3倍,年均增長17.3%,佔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額的24%左右。

    進入“十一五”,紡織工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2006年紡織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6%,出口增長25.3%,效益增長28.3%。在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産業結構有所改善,運行質量和效益逐年提升,技術進步成效顯著,全員勞動生産率明顯提高。

    與此同時,紡織行業發展也面臨著資源、環境約束和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等嚴峻挑戰。在新的形勢下,行業的深層次矛盾日漸顯現。

    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高新技術和高端紡織設備大部分依賴進口;品牌創建和自主營銷能力薄弱,産品出口主要是貼牌加工,自主品牌進入國際市場剛剛起步;産業整合能力不強,應對國際貿易摩擦能力不足。

    二是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從産品結構看,化纖常規産品産能增長較快,而功能性、差別化纖維供應不足,配套原料發展滯後;在衣著、家用和産業用三大紡織産品中,勞動密集的服裝加工競爭激烈,技術含量較高的産業用紡織品比重較低;從企業結構看,小而散、市場競爭力不強的狀況突出,大型企業普遍缺少核心技術和跨國配置資源能力;從區域結構看,東中西部差距較大。

    三是資源利用率偏低、印染環保問題比較嚴重。棉花、化纖原料缺口不斷加大;受投入不足和企業規模偏小等因素影響,紡織行業的水耗、能耗居高不下,污染問題十分突出。其中,印染行業用水量已居全國製造業第二,廢水排放量佔全國第六,而水的重復利用率較低,僅為7%;污染物超標排放現象依然存在。

    四是市場競爭不規範。由於勞動保障、環保等法律法規執行不平衡,造成了不同地區、不同企業間的不公平競爭,加劇了部分地區低水平産能的擴張和原料供求矛盾。

    面對新的挑戰和行業結構性矛盾,“十一五”期間,紡織行業要緊緊抓住國家大力推進産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機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産業政策的導向作用,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自主創新,全面推進技術進步,努力實現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轉變。

    為推進紡織行業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重要內容的結構調整,200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財政部、稅務總局、人民銀行等十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加快紡織行業結構調整促進産業升級若干意見的通知》,明確提出了“十一五”紡織行業結構調整的思路、原則、目標、調整的重點以及有關政策措施。“十一五”紡織行業結構調整的總體目標為:力爭到“十一五”末,我國紡織行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關鍵技術、知名品牌和企業集團;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整體裝備水平大幅提高,節能降耗、環境保護取得實質性進展,基本構築起符合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的産業發展模式。通知還具體提出了節能、降耗、環保約束性指標,即噸纖維耗電量比2005年降低10%,單位産值的纖維使用量比2005年降低20%,噸纖維耗水量比2005年降低22%,單位産值的污水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20%。

    為認真落實“十一五”紡織行業結構調整目標,不斷提高經濟運行質量,當前紡織行業需要開展的重點工作包括:

    一是積極推進技術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大力實施紡織行業科技進步綱要提出的28項先進技術和10項重點新型成套關鍵裝備攻關與産業化項目,使行業技術創新能力儘快接近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增加科技研發投入,支持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繼續爭取國家對紡織科技創新的支持,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二是努力實施節能降耗。加強政策引導,提高全行業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意識;研究建立有關統計指標體系,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制及評價考核;支持開展紡織行業節能降耗支撐技術的推廣宣傳;支持廢舊聚酯及纖維的回收利用,鼓勵開發再生纖維;積極探討紡織行業電力需求側管理的有效措施;研究制訂印染行業的準入條件,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加快淘汰落後生産能力,加強對進口二手設備技術審查。

    三是密切關注市場環境變化,提高行業抗風險能力。2007年紡織行業的外部環境並不寬鬆,人民幣持續升值、出口退稅率下調、棉花供需缺口加大、原油價格跌宕起伏、化纖産品反傾銷等多重因素將不同程度地影響行業平穩運行。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資源約束,要緊緊圍繞促進平穩運行,密切關注宏觀經濟走向,加強對策研究,創建共享的信息服務平臺,引導企業適時調整經營策略,規避經營風險。

    四是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2006年為了支持紡織行業結構調整工作,國家專門設立紡織行業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專項資金,圍繞紡織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創新、環境保護和節能降耗、紡織新纖維的研發及産業化、行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服裝品牌建設以及應用基礎研究及共性技術研究等領域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給予了一定的資金支持。各地區有關單位要緊緊抓住中央支持紡織行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層層落實責任,認真組織項目實施,並以點帶面,推進紡織行業結構實施調整,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五是促進産業集群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面對産業集群區中小企業居多、創新能力普遍不足的現狀,在紡織産業集群區大力推廣集産品技術研發、質量檢測、網絡信息、培訓和現代物流等功能于一身的産業集群創新服務平臺,帶動産業集群中小企業轉變增長方式,走産業升級之路。各地區應加強對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的指導,並在資金、技術、人才、場地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扶持,增強公共服務平臺的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

    六是推進紡織行業自主品牌建設。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會同行業協會共同研究“關於推進我國服裝行業自主品牌建設的有關意見”,明確提出“十一五”我國服裝行業品牌建設、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及有關政策措施。有關地區和企業也要制訂相應的品牌培育和發展規劃,做好品牌建設組織和實施工作。

    七是加強企業社會責任體系建設。積極推動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SC9000T)建設,支持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開展的“十、百、千試點工程”,即確定10家紡織産業集群參與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試點工作;幫助100家骨幹試點企業完成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建設;完成1000家中小紡織企業的社會責任理念、要點的普及。同時,加強與歐盟等地區和國際組織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步伐。 (文/張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