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公民>> 教育>> 便民問答
 
 
職業教育便民問答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來源:教育部

    如何理解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意義?

    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未來10年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戰略目標,是確保職業教育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求的戰略舉措。

    第一,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支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現代産業體系,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改造提升製造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這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規模、質量、規格和結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過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立和完善技能型人才系統培養制度,形成全面、靈活對接産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層次結構和類型結構,加快培養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支撐。

    第二,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加快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必然要求。建設人力資源強國,要以“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為重要前提,通過現代化的教育體系、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手段,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提高全民族素質服務;要以“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為重要基礎,建立人人可學、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平臺和機制,提供多樣化教育選擇機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多樣化成才;要以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和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優化、佈局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這迫切要求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職業教育更好地承擔起服務社會的職能,真正實現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辦學,形成多樣化人才培養格局,更好地滿足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要求。

    第三,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點。就業是民生之本。通過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密切教育與産業的對接,使教育結構更加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用度,提高人們的就業能力和就業水平,縮小社會收入差距。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産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快,結構性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職業教育必須要儘快在體系建設上取得突破,加快培養適應産業上移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為促進充分就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做出貢獻。

    第四,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實現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關鍵環節。當前,中等與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之間存在脫節、斷層問題,職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變成“終結性教育”,降低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制約了整個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建設符合時代要求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統籌銜接和協調發展,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的雙向溝通,切實提高職業教育服務人民群眾多樣化學習、多樣化成才和持續成長需求的能力,成為教育戰線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呼聲。

    “十二五”時期如何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

    按照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三步走”戰略,“十二五”時期將整體推進體系建設,初步形成適應需求、有機銜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

    主要舉措:

    一是細化體系建設階段性目標。實施《國家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專項規劃》,細化體系建設各階段任務目標、實現路徑和政策措施。印發《關於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決定》,明確到2015年體系建設的政策著力點。

    二是統籌推進中高職協調發展。全面落實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高等職業教育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中高職定位,中等職業教育重點培養技能型人才,發揮基礎性作用;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發揮引領作用。以此為出發點,促進中高職在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結構佈局、課程體系和教材建設等10個方面的有機銜接。完善職業學校畢業生直接升學制度,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考試製度改革,完善“知識+技能”的考核辦法,擴大單獨招生、對口招生的規模。

    三是促進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的溝通。實施以需求為導向,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相互溝通,全日制教育與非全日制教育並重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搭建技能型人才成長“立交橋”,鼓勵同一層次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之間課程互設、學分互認、學生互轉。開放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和課程,為普通高中學校開設通用技術課和有關職業課程提供支持。探索綜合高中發展模式。

    四是促進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對接。根據國家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的要求,進一步優化職業教育佈局結構。合理整合中等職業教育資源,改變部分地區中等職業學校“散、弱、差”的狀況;基本穩定高等職業學校規模,完善每個地市至少有一所高等職業學校的佈局,優化高等職業學校技能型人才培養層次,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比重。改革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支持職業學校基於區域産業優勢和社會發展實際辦出特色。

    “十二五”時期如何構建“廣覆蓋、寬領域、多層次”的繼續教育體系?

    “十二五”時期,將切實優化繼續教育辦學與服務體系,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加快構建“廣覆蓋、寬領域、多層次”的繼續教育體系。

    一是大力發展多類型非學歷繼續教育,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發揮繼續教育寬領域、廣覆蓋、多形式、多類型、公共服務體系遍及全國城鄉的優勢,以加強教育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為重點,穩步發展各級各類學歷繼續教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健全高等學校開展網絡教育的制度,創新網絡教育教學模式,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發展,開發網絡教育精品課程,發展高質量、高水平、高層次的網絡高等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到2015年,各類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1200萬人次以上。以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大力發展職業導向的非學歷繼續教育。使各類從業人員都有機會和條件接受不同層次、形式、類型的繼續教育。到2015年,各類從業人員參與繼續教育29000萬人次,年參與率達到42%。大力發展城鄉社區教育,重視老年教育,面向全體社區成員開展思想道德、職業技能、科技文化、文明生活等多樣化的繼續教育,使有學習願望的人都有機會接受繼續教育。

    二是優化繼續教育辦學與服務體系。形成資源比較豐富、結構相對合理、靈活開放的繼續教育辦學與服務體系,引導推動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面向社會積極開展繼續教育,發揮普通高校在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繼續教育中的引領、示範作用。依託開放大學資源系統集成和網絡覆蓋全國城鄉的優勢,充分發揮在各級各類人才培養培訓和社會成員終身學習中的骨幹作用。大力推進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以多種形式向社會開放;支持行業企業積極開展職工繼續教育,充分發揮行業企業繼續教育機構在專業技術人才培養、職工崗位技能培訓和素質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積極發展城鄉社區教育,建立健全區(縣)、街道(鄉鎮)、居委會(村)三級社區教育網絡,並以社區教育機構和老年大學為依託建設老年教育網絡;提高社會教育培訓機構繼續教育辦學服務水平,大力推進社會教育培訓機構的規範化建設,鼓勵有條件的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向專業化和集團化方向發展;發揮傳播媒體和社會公共文化設施的繼續教育服務功能,推進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體育場館等向全社會開放,加快文化教育資源免費開放進程,強化社會公共文化設施的教育服務和學習服務功能。

    三是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以衛星、電視、互聯網為主要載體,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建設面向行業、區域等覆蓋全國城鄉、開放便捷的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與體系。建立數字化學習資源開放共享機制。研究制定國家繼續教育數字化資源建設規範和標準,創新開發機制和共享機制。分步建立國家繼續教育數字化資源中心和各類公益性繼續教育數字化資源庫,推動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有針對性地建設10000門課程的數字化學習資源,通過多種模式和機制向公眾開放,建設100個綜合性、區域性、行業性繼續教育數字化資源示範中心和100個資源開發示範基地。推動建立各類學校、行業企業、社區教育體系之間繼續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為全社會各類學習者提供優質數字化資源。建立“國家繼續教育公共信息管理和服務平臺”,為學習者提供學習和學歷、測評和考試結果、學分的認證和積累轉移等各項記錄查詢,為各類繼續教育機構開展考試評價、監管和學分的認證和轉移提供信息化管理服務。進一步推動以信息化為主導,綜合利用行業、企業、區域、各級各類教育培訓機構資源優勢,加強多類型、專業化等教學與學習公共支持服務體系建設。

    四是加強繼續教育制度建設。逐步建立健全繼續教育體制機制和法規制度。建立健全繼續教育激勵制度與機制,實施繼續教育和勞動人事制度溝通與銜接的制度,嚴格實行技能技術崗位勞動者持證上崗,進一步完善各類職業資格證書、技能等級證書定期更新與繼續教育相結合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繼續教育課程認證標準、學分計算標準、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和施教機構認證標準等繼續教育質量標準體系,選擇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和地區開展校內、校際間、區域、行業內繼續教育學習成果認證轉換、溝通銜接的研究與試點,逐步建立“學分銀行制度”;建立健全繼續教育經費投入保障制度與機制,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單位和學習者共同分擔成本、多渠道籌措經費的繼續教育經費投入制度與機制,企事業單位要按職工工資總額1.5-2.5%的標準及時足額提取職工教育經費用於職工教育培訓;加快繼續教育監管制度與機制的建設,加大對繼續教育機構辦學和服務質量的監管力度,完善繼續教育機構準入和退出機制;大力推進繼續教育法律法規建設。推進終身學習法、繼續教育條例等法律法規的研究制定工作。在教育法、勞動法、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師法、民辦教育促進法、學位條例的修訂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或修訂中,要充分考慮繼續教育、終身學習的內容。

    推進職業教育和經濟社會結合的重點任務和關鍵舉措是什麼?

    要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和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加快構建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産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産業結構調整、産業優化升級、保障和改善民生。

    關鍵舉措:

    一是強化政府職責。強化政府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加強統籌規劃,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産業發展規劃,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統籌中等與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職業教育投入。

    二是提高培養質量。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課程和教材體系,推進專業與産業、職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試點現代學徒制。吸收行業、企業參與舉辦職業教育和開展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加強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提升基礎能力。

    三是充分調動行業企業積極性。制定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明確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等各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調動各方積極性。健全完善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加強産教結合,完善行業指導制度,提高行業指導能力,切實發揮行業組織對發展職業教育的指導作用,引導並支持行業制定和實施促進本行業職業教育發展的專項政策。完善政策保障,支持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

    四是推動城鄉和區域合作。完善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政策,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推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統籌,健全城鄉職業教育網絡,促進城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推動東西部在職業教育招生、教學、就業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優勢互補,促進區域職業教育協調發展。

    五是完善職業教育支持政策。完善職業教育國家資助政策體系,推動中等職業教育提高資助標準、高等職業教育擴大資助覆蓋面,加快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進程,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推動各地制定和實施職業學校生均財政撥款標準,建立健全職業教育經費持續穩定增長機制。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推動完善就業準入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

    如何加強應用型、技能型、複合型人才培養?

    加強應用型、技能型、複合型人才培養,必須堅持以體系建設為引領、以提高質量為重點、以深化校企合作為主線,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形成有利於全面成才、人人成才、多樣化人才的良好育人局面。

    重點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適應需求、有機銜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堅持科學定位、系統培養,發揮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作用,重點培養技能型人才;發揮高等職業教育的引領作用,重點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途徑,重點培養應用型人才;擴大應用型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規模,系統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

    第二,加強和改進職業院校德育工作。把立德樹人作為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不斷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一是加強職業院校黨建工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師生員工,紮實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二是推進職業院校德育課課程改革。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職業教育全過程。三是加強和改進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和實踐育人。深入宣傳中央精神、先進典型及創先爭優活動取得的經驗和成就。四是積極推進就業和職業指導工作。

    第三,構建産教結合、校企合作制度。一是健全制度基礎。修訂《職業教育法》,出臺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明確行業企業的職責,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二是完善行業指導制度。完善行業指導職業教育分類政策,搭建行業指導和企業參與的制度化平臺。三是健全産教協作機制。依託行業推進專業設置、課程標準、教材開發、實訓基地和教師培訓等改革。四是加強集團辦學機制。制訂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鼓勵和支持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等多元主體組建職業教育集團。五是完善頂崗實習環節。制訂《職業學校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規定》,加強實習管理,提高實習效果。

    第四,加強專業、課程和教材建設。一是改革專業設置。根據市場需求和職業崗位,科學設置和動態調整專業,促進專業與産業、職業崗位對接。二是加強課程建設。貼近崗位實際工作過程,更新課程內容,調整課程結構,推進專業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相銜接,建立健全課程銜接體系,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産業結構調整要求的課程建設機制。三是創新教材建設。開展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範教材遴選。依託企業研發適應新産業、新職業和新崗位的教材。加強學生文化素養教育,開發職業學校人文素養教材。

    第五,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一是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加強骨幹教師培訓、教師企業實踐、聘請兼職教師、師資基地建設工作。二是推動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推動基地強化校企合作機制和模式。依託大型企業建立全國職業教育教師企業實踐單位,搭建教師企業實踐平臺。三是完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政策機制。制定《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職業院校兼職教師管理辦法》、職業學校教師資格標準和職務(職稱)評聘辦法等,構建內容完備、特色鮮明、管理規範、相互銜接的職業教育教師管理制度體系。

    第六,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加大投入,繼續實施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建設、示範性(骨幹)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特色學校建設)、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産業發展能力建設等重大項目。同時,通過打造骨幹院校梯隊,探索典型模式和經驗,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推動職業院校提高整體辦學水平,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和複合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第七,健全職業教育管理制度。一是完善職業教育基本教學制度和學校管理制度。二是推進職業教育國家標準建設。制定職業學校建設標準、職業學校專業設置標準、實訓基地建設標準、教職工編制標準等,促進職業教育關鍵要素標準化。三是建立健全職業教育督導制度。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督導評估,健全職業教育國家政策和制度執行落實機制。 

    如何通過多種形式實現中等職業教育的公益性?

    中等職業教育公益性可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實現:

    一是強化法制建設。通過修訂《職業教育法》,對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管理體制、經費投入、師資隊伍、就業準入和職業資格制度以及政府、行業、企業、社會團體、學校和公民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權利和義務等作出明確規定;修訂完善《教育法》、《教師法》、《高等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等有關職業教育條款,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增強職業教育條款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創新辦學機制。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的未成年人基礎職業教育的辦學機制;建立以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社會團體共同參與的成年人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機制;建立由政府鼓勵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舉辦的勞動者技能轉移培訓和擇業培訓的辦學機制。

    三是完善籌資機制。建立政府統籌、整合、調度、配置全社會職業教育培訓經費資源的籌資機制;建立公共財政全額承擔未成年人基礎職業教育的投入機制;建立政府運用財政、稅收、收費、金融、土地等政策引導全社會參與舉辦職業教育的籌資機制。

    四是實施政策引導。制定實施經費、專項、補貼、國債、轉移支付等財政政策;制定實施免稅、減稅、退稅等稅收政策;實施職工教育培訓經費足額提取政策;制定實施信貸、融資、貼息等金融政策。

    五是實施助學金制度和免學費制度。制定實施助學金制度和免學費制度,並逐步提高助學金標準和免學費範圍。

    “十二五”時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思路是什麼?

    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教育規劃綱要和教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堅持把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引領,以提高質量為重點,以深化産教結合、校企合作為主線,緊扣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推進改革創新,強化條件保障,提升社會吸引力,推動職業教育質量結構規模效益協調發展,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産業結構調整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體系建設取得實質成果。中高等職業教育全面銜接,技能型人才成長的通道比較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及社會各方深度參與、公辦與民辦職業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形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

    二是總體規模保持基本穩定。統籌發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保持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佔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左右。2015年,中、高等職業學校在校生分別達到2250萬人和1390萬人。

    三是培養質量達到新的水平。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培養模式全面實行,對接職業標準的課程教材體系基本形成,多元參與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顯著增強,“雙證書”持有率進一步提高。

    四是基礎能力整體大幅提升。學校辦學條件普遍得到較大改善,形成一批具有輻射功能的示範學校、特色學校,部分學校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承接現代産業體系建設的能力大幅提升。師資配置更加合理、結構更加優化,“雙師型”教師比例進一步提高。

    五是體制機制建設實現突破。以産教結合、校企合作和現代職業院校制度為重點的職業教育國家制度進一步健全。各級政府履行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全面落實。國家教育體制試點工作取得重要進展。職業教育的生機與活力顯著增強。

    如何完善職業院校兼職教師制度?

    一是從2006年開始,著手研究兼職教師管理政策,同時在“十一五”期間實施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中,設立了職業學校聘請兼職教師資助項目,引導各地加大對職業院校兼職教師聘用的經費投入,積極探索吸引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到職業學校擔任兼職教師的有效工作機制。各地和職業院校取得了很好的工作經驗和案例,為完善職業院校兼職教師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是在“十二五”期間實施的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中設立了職業院校兼職教師推進項目。創新工作思路和模式,充分調動和發揮地方政府在推動兼職教師工作中的積極性和主導作用,中央財政給予適當獎補。

    三是總結前期工作經驗,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會同人社部、國資委等部門,研究制訂兼職教師聘用政策,擬於今年出臺職業院校兼職教師管理辦法。

    如何推動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制度?

    一是2006年我部下發了《關於建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的意見》,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的內容、形式與組織管理等作出明確規定。幾年來,各地和職業學校對建立和完善教師企業實踐進行了有益探索。

    二是落實教育規劃綱要重大項目安排,在“十二五”期間實施的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中設立青年教師企業實踐項目,為進一步完善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制度探索更加有效的實現形式和管理模式。

    三是擬與國資委等部門繼續遴選一批有行業代表性的國有大型企業建立教師企業實踐單位。

    四是完善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制度。2012年擬會同人社部、國資委等部門制訂出臺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同時加強工作督導,推動各地全面建立和完善教師企業實踐制度。

    如何發揮行業在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的指導作用?

    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行業的積極參與和指導,行業對職業教育的參與程度直接影響職業教育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為充分發揮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2010年,教育部組織成立了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指導委員會,批准成立了43個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十二五”期間,教育部將充分依靠全指委和行指委,進一步密切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的聯絡與合作,促進專業與産業、企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産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2011年,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充分發揮行業指導作用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文件強調了職業教育行業指導的重要性,提出了行業指導工作的五個重點,明確了下一步工作的目標和任務,強調要完善機制,探索和構建職業教育行業指導工作體系,充分發揮行業企業的作用,促進行業、企業參與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使之在專業設置、課程教材建設和教學實習中發揮更大作用,促進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相吻合,更好地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服務。

    如何推進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企業實際需求相適應?

    專業建設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環節。為了更好地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産業結構調整升級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要求,體現新産業、新職業、新技術對技能型人才的實際需求,教育部組織力量對《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以下簡稱《目錄》)進行了修訂,並於2010年正式發佈了新《目錄》。這次《目錄》修訂緊緊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産業振興規劃、産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科學技術進步,根據人才市場、企業用人需求和國家頒布的職業崗位,重點發展面向現代農牧業、先進製造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專業,加強服務區域特色産業,尤其是民族文化藝術、民間工藝等領域的專業建設。與原《目錄》相比,新目錄在內容體系上做了重大調整,設立了專業名稱、專業(技能)方向、對應職業(工種)、職業資格證書舉例、繼續學習專業舉例等項內容。新《目錄》專業類由原來的13個增加到19個,專業數由原來的270個增加到321個。

    在實施新《目錄》的基礎上,為推進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規範化建設,教育部同時頒布了《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針對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就完善和規範專業設置的管理,提出更加明確的要求。《辦法》進一步明確專業設置的權限和管理職責,規範專業設置基本條件和要求,強調行業企業在專業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推動各地建立和完善專業設置審議的組織、機構和程序、辦法,加強專業設置的監督與檢查,以確保新《目錄》的順利實施。下一步,教育部將通過建立中等職業學校專業動態調整機制、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定期對話機制,推動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與調整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和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