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健康
 
做家長要注意九種言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6月01日   來源:青海日報

    1、當孩子到了入託兒所、幼兒園的時候,正是讓孩子參加集體生活、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社交能力的時候,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體驗到入幼兒園和在家裏一樣親近。可是有一部分家長常當孩子不聽話時會説:“不聽話就送你去幼兒園,再不聽話就把老師叫來。”這種暗示猶如告訴孩子,去幼兒園像受懲罰一樣。

    2、每天,當家長下班後去幼兒園接孩子的時候,孩子的心情也在這個時間段特別好,可是有些家長卻沒有很好地掌握這個和孩子交流的機會。例如在這個時候,你完全可以問問孩子:“今天在幼兒園你發現了什麼?”或者問:“你今天掌握了什麼本領,學了哪些東西?”遺憾的是我們有些家長只會問孩子:“你今天吃的什麼菜?有沒有和小朋友打架”等等,只著重于孩子物質養育而忽略了精神養育。

    3、“拔苗助長”,一心想讓孩子早日成為“神童”,強迫性的、枯燥的要求孩子早些識字認數、背唐詩,卻忽略了該年齡段孩子想像力的培養和發揮。因為在3歲前,幼兒主要是印象記憶,不是理解記憶,可以在生活當中讓幼兒不知不覺地掌握一些文化知識,但不要做過多的解釋和強迫。

    4、孩子不好好吃飯,有些家長感到束手無策,常採用遷就或訓斥的手段,一是追著孩子跑東跑西地喂飯,二是大聲地訓斥或嚇唬。其實,良好的飲食習慣從嬰兒吃輔食就要養成,孩子就餐時應排除一切外界干擾,不能開著電視或聽音樂,或跑到陽臺、戶外等地方喂飯。無論飯菜的質量如何,成人都不要在飯桌上評論飯菜,以免孩子厭食。

    5、外出時,孩子不願走路,非要家長抱,於是,有的家長嚇唬孩子讓警察來管,警察在孩子的心目中便成了不可愛的人。當孩子不願走路時,你可以引導他:“小鳥自己飛、小魚自己遊、小兔自己跑、小朋友應該自己走,你為什麼要抱呢?”這樣的引導,既會讓孩子對自己走路感興趣,又會給他一個驚奇。

    6、還有一種消極的暗示非常不好,那就是對某些脾氣不好的孩子或不能滿足孩子要求時,父母當著他的面説:“沒辦法,我這孩子長得是‘雙頂’,脾氣就是犟。”這無形中給孩子注射了一針“強心劑”,他會更加肆無忌憚。其實,當孩子無理要求或發脾氣時,你應該採取不予理睬的手段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無論時間長短,他覺得哭鬧沒有用時,便會自行好轉。

    7、“溺愛”往往會“淹沒”孩子,具體表現是過分在物質上給予滿足,例如去快餐店吃肯德基或漢堡包,父母總是給孩子買上一大堆,自己卻陪在一旁看他吃,孩子卻只顧自己吃,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變得狹隘、自私、冷漠、任性,為他今後走入社會帶來很大的障礙。正確的做法是把他當做家庭普通一員,共同進餐。

    8、不能正確引導、教育幼兒的“抗挫能力”,而常常是“誤導”。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時,總是責怪別的孩子;摔跤是由一塊磚頭引起的,家長就會去“打磚頭”;如果是桌子弄破了孩子的手就會去“打桌子”,這樣做的效果是孩子不能正確地看待挫折,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

    9、家長常喜歡當著孩子的面説悄悄話,而當孩子詢問“你們在説什麼”時回答“這不關你的事”等等。有些家長常常刻意對孩子説:“這衣服(或玩具)外公外婆給了你這麼多,爺爺奶奶小氣死了,只給你這麼一點。”這樣的家庭教育會使孩子心胸狹小,缺少豁達向上的精神。(於振南)

 
 
 相關鏈結
· 家長選購嬰幼兒玩具應避免兩類高危險性玩具
· 工商部門提醒:家長莫給孩子購倣真玩具槍
· 我國將開展家長科學素質相關調查 預計年內完成
· 河北省致信留學人員家長積極參與和配合防控流感
· 智力殘疾兒童家長培訓的主要內容
· 專家提醒:家長要科學預防手足口病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