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服務信息>> 科普
 
情緒對心臟病到底有什麼影響?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26日   來源:科技日報

    十二年前,美國洛杉磯附近發生了地震。震後,研究人員發現那裏的人們由於心臟病而引起的死亡率急劇上升,美國一家雜誌認為,情緒緊張導致了他們發病。

    地震後的“諾思裏奇”效應

    1994年1月,洛杉磯附近的諾思裏奇發生了大地震,地震發生之後,接收倖存者醫院裏的醫護人員發現受傷者面臨著新一輪的死亡襲擊:心臟病,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諾思裏奇”效應。幾個月之後,研究者驚奇地發現,經歷過大地震的人因心血管問題而死亡的人數急劇上升。這些死於心臟病患者並未受傷或受困于瓦礫中。他們為什麼會死亡呢?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説:“在容易患心臟病的人群中,情緒緊張有可能導致發病。”換言之,這些人是被驚嚇而死。

    一些並不高深的醫學理論一向認為,突如其來的驚嚇或噩耗會造成人猝死。科學家對諾思裏奇事件的研究,以及對有關1981年雅典大地震倖存者和1991年以色列飛毛腿導彈襲擊生還者的研究,為所謂“心理心臟病學”的研究提供了可參考的實例。心理心臟病學研究的是情感與心血管系統之間的潛在而密切的聯絡。在過去很長時間裏,心臟病學家一直認為,心臟是強有力的生命之源,情緒波動不致于讓心臟停止跳動。然而,能致人于死地的不僅僅是地震的突然打擊。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緊張、焦慮、敵意和抑鬱等長時期的精神狀態對心臟的影響比地震這類突發事件要大得多。美國杜克大學精神病學與人類行為學副教授胡阿•蘇亞雷斯指出:“50%發過心臟病的人膽固醇並不高。”心理與社會因素對心臟的影響和肥胖、抽煙、高血壓等因素幾乎一樣大,研究人員現在已經著手探索其中的原因。越來越多的醫院也開始把這種觀念引入醫療活動當中,在醫治心臟病時從一個看上去最沒譜的線索——感波動入手。

    抑鬱使心臟病發作加倍

    事實上,現在醫學家們逐漸發現,心理和社會因素對心臟的影響比他們以前意識到的要大得多。英國伯明翰大學心血管醫學教授邁克爾•弗倫諾説,抑鬱至少會使一個健康人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增加一倍。敵意也是誘發心臟病的因素之一。杜克大學對患者進行的一項大規模研究表明,強烈的敵意會使患者死於心臟病的幾率增加29%;而在60歲及60歲以下的人群裏,這個比例超過50%。

    童年時的創傷似乎也會對心臟造成危害。美國最近在聖迭戈對超過1.7萬名成年人進行的一份調查中,疾病防治中心的醫生馬克西亞•董發現在有陰暗童年經歷———比如肉體折磨、性侵犯、精神虐待、家庭暴力或者家庭成員吸毒或酗酒的人群中,心臟病發作的風險要比正常人高30%到70%。

    如果童年時的緊張能導致日後患心臟病,那麼現在人們面臨的種種壓力———包括長時間緊張工作、失業威脅和岌岌可危的養老基金又會對心臟造成何種影響?2005年《柳葉刀》雜誌對來自52個國家的超過1.1萬名心臟病患者進行的研究發現,在患者心臟病發作之前一年,他們因為工作、家庭、經濟困難、抑鬱和其他原因而承受的壓力比健康人要大得多。

    然而,行為只是開始。負面情緒還會引起直接影響:喚起典型的“攻擊或逃跑”反應機制以對付壓力。身體釋放出應激激素,比如説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導致血壓和血糖水平上升,血液中化學物質的變化能加快血液凝結反應,有助傷口癒合。從短期來看,這是生存機制。但是,從長遠來説,長期高血壓和血糖水平過高會損傷血管。

    為什麼上述刺激因素會對健康造成這麼大影響?最明顯的原因是,情緒影響行為。抑鬱和憤怒的人不容易堅持正常飲食和鍛鍊,而且更有可能抽煙。一項研究顯示,敵意最深的調查對象比敵意最淺的調查對象每天多攝取600千卡熱量。

    樂觀情緒是靈丹妙藥

    如果負面影響和緊張情緒會導致心臟病,那麼與之相反的輕鬆、快樂的情緒對防治心臟病有效嗎?美國猶他大學的心理學家蒂摩西•史密斯發現,學生在接受一項艱巨的任務前,如果能有幾分鐘時間想想一個親密的、支持自己的朋友或熟人,他們的血壓增幅就比較小,心跳加速的頻率也比較低。研究發現,樂觀情緒可能還有助於減緩動脈硬化的過程。更有甚者,開懷大笑似乎也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靈丹妙藥。心理心臟病學研究是這個領域的先行者。該計劃要求嚴格的超低脂飲食,但也包括鍛鍊、患者互助小組等方式減輕心理壓力。

    心臟病學家、營養學家、心理學家,病人及其家人都將意識到,心臟不是孤立地在跳動,大腦的思維也不是特立獨行。令人不解的是,儘管心理治療法沒有任何痛苦和風險,而且花費很低廉,心臟病患者往往在歷經週折嘗試過其他所有治療方法———包括血管成形術和心臟搭橋術等之後才會想到它。可以預見,一種把改變生活方式和以全新的視角看待生命相結合的醫療方法可能成為治療心臟病的新思路。(記者 沈英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