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氣象科普:極端天氣還會在未來延續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17日   來源:科技日報

    今年,隨著高溫和局部暴雨的多次出現,我國的天氣現象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公眾對於極端天氣開始給予密切關注;與此同時,國際一些氣象專家也指出,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過去50年中不斷增加,特別是暴雨和熱浪變得更加頻繁。關注天氣話題,了解保護大自然對人類的重要性,在我們呼籲積極應對全球變暖,倡導節能降耗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社會的進步,有關氣象知識在生産生活中的應用更加廣泛,近期以來,日益突出的極端天氣更加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極端天氣為哪般

    不久前,第24屆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召開,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和室副主任李建平應邀出席了這次大會。“在這眾多的研討分會中,有關極端天氣的問題被重點提了出來,許多專家對此做了深層次的討論。”剛剛從大會回來不久的李建平教授告訴記者。

    這次大會,吳國雄院士被當選為“國際氣象學和大氣科學協會”分會主席(簡稱IA鄄MAS),這是國際IAMAS成立70多年來第一位來自亞洲的主席。

    何為極端天氣

    “極端天氣是指某一地點從統計分佈觀點看處在極值處(發生概率很小)的天氣現象,特別是指嚴重的或非季節性天氣。極端天氣事件包括洪水、熱浪、龍卷、熱帶氣旋、大風、大霧、雷暴、暴風雪、嚴寒等。”李建平教授在他的題為《關於世界防禦極端氣候災害的發展趨勢》報告中這樣解釋。

    近日,世界氣象組織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專門委員會聯合發佈報告指出:全球持續變暖已經是毫無疑問的趨勢。據聯合國網站報道,今年世界許多地區都出現了創紀錄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亞洲地區、英國、莫桑比克、蘇丹和烏拉圭等地都遭遇了歷史上罕見的暴雨和洪水,馬爾代夫受到巨浪和洪水侵襲,阿拉伯海自有記載以來的第一個颶風“古努”登陸阿曼,歐洲北部遭遇強烈風暴,東南歐洲出現了持續超過4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南美洲的智利和阿根廷則遭遇了極其少見的嚴寒和暴風雪。

    報告預測,未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很可能將更加頻繁地發生。報告同時指出,過去50年中的氣溫上升速度比過去100年的平均速度快了一倍多。

    “按照這種速度發展,是否意味著未來50年的天氣更為極端化,甚至達到人們難以承受的地步?”

    “對此不能妄下定論,對於這種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在過去是這樣的情況,但是到未來會朝怎樣的方向發展,這是一個未知數,需要我們從許多基礎性工作進行研究來確認,尋找和揭開這種極端天氣出現的真正原因。”李建平教授説。

    極端天氣事件概覽

    進入7月以來,全國不同地區相繼出現一系列極端天氣。7月18日,濟南發生大暴雨,一個小時降水量達到151毫米,創1958年有記錄以來單位小時降水最大值。7月底8月初,北京也出現幾次高強度降水,雖未出現水災,但也給市民生活帶來頗多不便。連傳統上處於非季風區的新疆,也暴雨成災。中國氣象局預測減災司司長宋連春指出,烏魯木齊7月17日降水量突破歷史記錄,造成30人死亡,3人失蹤。

    東邊日出西邊雨,與降雨成患的上述地方相對,江南、華南部分地區卻陷入嚴重的幹熱之中。7月份江南華南部分地區,大於35攝氏度的高溫有15天到21天,部分地區超過21天,伏旱嚴重。同期,東北北部、黑龍江、內蒙古東部,也出現嚴重乾旱氣候。事實上,極端天氣絕非僅僅發生在中國。

    亞洲:馬爾代夫遭巨浪、洪水侵襲,阿拉伯海自有文字記錄以來第一個颶風“古努”登陸阿曼;

    非洲:莫桑比克、蘇丹等國遭遇歷史罕見的暴雨、洪水侵襲;

    南美:智利、阿根廷,極其少見的嚴寒和暴風雪;烏拉圭,罕見暴雨、洪水;

    歐洲:北部遭遇強烈風暴,東南歐洲則出現持續超過4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在全球範圍越來越頻繁出現的極端天氣現象?

    專家認為,人類活動的加劇導致全球變暖,並在一定程度上助長極端天氣的發生。

    “極端天氣發生的真正原因及機理目前還不十分明確,就目前一致的觀點來看,大致包涵兩方面原因:一是自然變化,地球氣候隨時都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中,由於系統中不同分量之間強的相互作用或影響而産生了極端的天氣或極端氣候;二是人為因素,人類活動的加劇導致全球變暖,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極端天氣的發生。”李建平解釋説。不過,他同時指出,氣象界更多的是將全球變暖作為分析天氣、氣候變化的重要背景,或者普遍認可的因素。“未來對於極端天氣的誘因探究還有許多基礎性工作要做,道路還很漫長。”

    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室副主任喬林具體地介紹了氣候變暖對極端天氣發生的影響。他認為,氣候變暖、溫度升高,容易加劇海洋上副熱帶高壓的強度,從而加大對夏季氣候的影響。

    副熱帶高壓有何影響

    記者採訪了各地多位氣象方面專家,他們大多都肯定了副熱帶高壓對我國7月氣候的影響作用。那麼,副熱帶高壓究竟是什麼呢?

    副熱帶高壓位於南北緯30度附近,是一種常年存在、相對穩定的深厚暖高壓。副熱帶高壓的形成與太陽輻射有著密切聯絡。春秋季節,太陽直射赤道地區,赤道地區獲得熱量最多,空氣受熱膨脹就會上升,並在高空積聚;高空空氣積聚之後便會向赤道兩側流動,在重力的吸引下,大約在南北緯30度左右下沉。下沉的結果,造成該緯度附近近地面氣壓升高,又因為位於回歸線以外不遠處,故稱之為副熱帶高氣壓帶。從春分到夏至,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北移,副熱帶高氣壓也相應北移,其影響範圍從華南、華中一直到江淮、黃淮流域。

    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地區,由於盛行下沉氣流,多以晴朗、少雲,微風、炎熱為主。但在副熱帶高壓的北側,沿副高北上的暖濕空氣與中緯度南下的冷空氣交匯,又因與西風帶交界,受西風帶鋒面、氣旋活動的影響,上升運動強烈,水汽較為豐富,多陰雨天氣。7月份副熱帶高氣壓長時間控制江南、華南大部,北側則伸入黃淮地區,於是便造成了黃淮地區暴雨成災,而江南、華南大部分高溫乾旱的天氣氣候景觀。

    副熱帶高氣壓的位置與強度構成了7月份天氣氣候特點的大環境,各地則在此大背景下融合了其他因素合併、發展。

    各地氣象專家討論誘因

    淮河流域遭遇1954年以來最大的降雨量,對此,河南省氣象局高級工程師張善強表示,主要原因就是副熱帶高壓穩定在江淮之間,使河南、安徽等地位於副熱帶高壓邊緣,副熱帶高壓帶來的暖濕空氣和北方過來的冷空氣交匯形成高強度降水。另一方面,由於7月份颱風登陸較少,副熱帶高壓的北移缺少這方面的外推力,也致使副高長時間駐留,導致雨帶長期停留在黃淮地區。

    而對於7月18日山東濟南地區的高強度降水,山東省氣象局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張少林指出,這次降水一方面是由於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帶來大量水汽,與北方冷空氣交匯,急劇上升,在上升過程中帶來大量降雨;另一方面則源自不同的對流雲團在濟南上方合併發展並不斷加強,形成中尺度對流複合體,帶來高強度的降水。而由於濟南市南高北低,雨水降到地面之後,大量的地表徑流匯向城北,這樣就容易在市內形成大股流水,加劇濟南的洪水形勢。

    與黃淮、新疆地區的降雨相對,華南部分地區則陷入高溫幹熱天氣之中。福建省氣象局某工作人員解釋説,福建省雨季一般6月底結束,此後一般就以晴好天氣為主。這時候的降雨要麼是不定期形成的夏季午後的對流雨,要麼是颱風登陸帶來的降水;降水會對高溫天氣起到緩和的作用,但今年7月,颱風登陸較往年為少,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幹熱氣候的發展。

    與上面提到的幾種極端天氣相比,雲南省今夏部分地區出現的泥石流則不僅僅包含了天氣的因素。雲南省氣象臺高級工程師彭貴芬認為,7月中旬到8月初,副熱帶高壓邊緣的暖濕氣流與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引起了連續性的降水,導致土壤的飽和度非常高。由於雲南多山地,很容易發生泥石流、塌方。近年來由於修水庫、公路對山地植被、坡地的穩定性構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也加劇了泥石流的暴發。

    積極應對天氣變化

    “只有找到了極端天氣暴發的真正原因,才能找到有效應對措施,以保證人們生産生活的正常運行。”李建平教授介紹説,他很強調節能減排的重要性,他認為要做好全國的節能減排工作,需要加強老百姓這方面的意識,真正從身邊點滴做起。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節能電器,及時關好各種電器,如果全國人民都能做好這一點,就已經可以為我國電力事業節省很大一部分資源,從而為節能減排作出貢獻。

    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室副主任喬林表示,要做到很好應對極端天氣頻發現象,首先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增加造成的。為此,從政府、行業到個人都應努力節約能源,從一點一滴做起,控制煤、石油、天然氣等的使用,減少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

    針對極端天氣下可能導致的傳染病,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吳疆所長指出,政府、個人應密切配合,控制此時傳染病的發生。“政府的主要任務是防災減災,保證大災之後無大疫。具體的做法:首先要保證潔凈的飲用水和衛生的食物,做好水體消毒工作;做好對環境和疫情的監測,及時採取干預措施;重視健康教育工作,積極向人們宣傳講解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治療知識。” (記者 蔣秀娟 實習生 齊有波 陳曦 劉建平)

 
 
 相關鏈結
· 科普:緣何近期我國天氣呈現“水火兩重天”?
· 氣象科普:盛夏外出慎防冰雹
· 氣象科普:近期我國東北何以旱魃肆虐
· 氣象科普:我國的暴雨洪水為什麼頻繁發生?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