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科學生活:心理健康測試需要科學規範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4月21日   來源:光明日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簡稱心理所)公佈了《2007我國國民心理健康狀況研究報告》。這次調查中,我國心理學家首次使用了自主研製的符合我國國情、有統一內涵且適合不同年齡階段使用的《中國心理健康量表》。

    這不僅讓人想起那些流傳于網絡或其他媒體上的心理健康測試。這些測試大多源自國外經典量表,讀者可以很輕鬆地根據評分標準進行自我測試。人們不禁有了這樣的疑問:既然有這樣便利的方式,為什麼還要花這麼大力氣制定自己的心理健康量表?怎樣才能科學地判斷心理健康狀況?我國公眾心理健康狀況究竟如何?

    只有專門從業人員才能科學判斷心理健康狀況

    如果你正在森林中和一隻小白兔玩耍,旁邊有一座小木屋和一棵大樹。這時忽然出現了一隻老虎,你會怎樣做?——這是一道曾經在網絡上非常流行的心理測試題。

    網上給出的答案是:小白兔代表情人,老虎代表配偶,答案則代表了受測者的婚戀觀。有人這樣回答:“抱著小白兔躲進小木屋。”按照答案,這説明首測者的婚姻可能已經出現問題;或者受測者的婚戀觀不太正常,有心理問題。

    其實,這是一道用來測試發散性思維的經典問題,受測者的答案可能會反映出其發散性思維的強弱。所以用心理學家的話説,網絡上這樣的演繹“純屬娛樂”。

    心理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互交融的科學,不像物理、化學等純自然科學有非常強的因果關係和絕對的判斷標準,會受到社會文化、歷史的影響。因此,在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期,判斷心理健康的標尺也是不同的。

    心理所專家説:“心理健康是一個相對量,他的參照係是公眾整體心理狀況的平均水平。打個比方,如果把一個國家民眾的心理健康狀況的平均水平數設為100,大多數人處於這個平均數上下範圍之內。只要在這個範圍之內,心理狀況就是健康的。例如,80、120雖然低於或高於平均數,但心理健康均屬正常。如果出現遠低於這個範圍,可能就説明心理健康狀況出現問題。”

    只有醫生才能準確判斷身體健康情況,同樣,也只有心理學家才能準確判斷心理健康與否。“心理學是一門複雜的科學。”專家説:“即使是心理測試的經典量表,也只有心理學家才能正確地運用並以此判斷受測者的心理狀況。”

    適合的標準才是科學的標準

    近幾年來,國內外很多調查機構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國公眾的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但是很多心理學家都認為,這些數據並沒有準確反映中國人的心理狀態。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劉正奎博士認為:“這其中有統計手段和標準不同的問題,也有一些機構採用的是臨床判斷的量表,並不適合正常人群。但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調查機構採用的是國外的測量工具,並不適應中國人。”

    例如,如果把中國判斷多動症的標準放到美國,可能有很多的美國孩子都會被診斷為多動症。心理所劉正奎博士説:“這是因為中國文化或家長更希望孩子應該文靜、內斂一些,而美國更強調個性的張揚和發展。”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在美國人看來一些代表“心理有問題”的表現,對中國人來説可能是正常的反應。

    沒有心理健康就談不上人的整體健康。國民的心理健康不僅關係到社會的和諧和穩定,也同時影響到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並直接關係到廣大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家庭的幸福。國民的心理健康狀況是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考慮因素。

    為了準確描述我國公眾的心理健康情況,中科院心理所于2004年組建了以陳祉妍博士為首的《中國心理健康量表》全國專家組和協作組,以“畢生發展”的理論為指導,開發了量表的青少年版、成人版和老年版,分別適用於12—18歲,18—55歲和55歲以上。各版本使用統一的心理健康維度,能夠整體地考量正常人群畢生心理健康的情況。

    我國公眾心理健康狀況值得關注

    調查結果顯示,在所有接受測試的城市居民中,15%-18%的人心理健康狀況為“好”;65%-70%為“良好”;11%-15%為“較差”;2%-3%的人為“差”。專家指出,心理健康狀況“較差”者可能具有輕度心理問題,有些可自發緩解,但也可能發展為更嚴重的心理問題,對他們應及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而心理健康狀況“差”者則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問題,社會功能受到明顯影響,個人感到強烈的痛苦不適。此類個體面臨高度風險,亟須獲得心理諮詢與治療。

    調查還顯示,在青少年階段,初一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佳,初二、初三學生次之,高中學生最低。在成人階段,年齡越大心理健康狀況越好。在老年階段,75歲前心理健康指數比較平緩,75歲後心理健康指數顯著下降。

    報告還列出了影響各種人群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親子關係質量、家庭結構和學校教育質量。與父母相處得好、生活在雙親家庭、就讀于重點中學的青少年在自我體驗、人際交往和環境適應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而對成年人來講,經濟收入、教育程度、職業類型、休閒方式等則是影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其中健康休閒方式影響最大,常進行運動鍛鍊的人心理健康狀況更好;經濟收入影響次之,在月收入2萬元以下,心理健康指數隨收入增加呈上升趨勢。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身體健康、參與活動、醫療與居住保障、婚姻狀況等。

    針對我國國民心理健康的實際情況,專家們提出了若干建議。包括儘快啟動《心理健康促進法》的制定,建立輻射全國的心理健康調查網絡和國民心理健康數據庫,開展全民心理健康定期普查,依託專業機構和社會力量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等。

    中國心理諮詢業亟待規範化

    隨著科學的進步和需求的增長,我國的心理諮詢業發展很快,目前通過國家資格認證的心理諮詢師大概有3萬人左右。“但與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相比,心理諮詢師還遠遠不夠。”劉正奎説:“同樣為發展中國家,巴西有近17萬心理學工作者服務於社會。”

    但是,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中科院心理所所長張侃曾經針對某些學校開展的心理諮詢活動提出這樣的建議:學校建立心理檔案、掌握學生心理健康必須防止給學生“貼標簽”。他説,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心理問題,必須由專業從業人員經過嚴格的程序才能得出結論。一旦學生被輕率地“貼上標簽”,很可能因社會環境的對待方式和自身壓力誘導出問題。

    我國目前對心理諮詢師的培訓還比較混亂,存在著很多問題。“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科學,從她誕生之日,就始終以科學理性的精神關注人類心靈,因此,心理諮詢師掌握的不僅是一門診斷或諮詢的技術,對其人文情懷和人本精神有更高的要求。”劉正奎説:“心理諮詢師的培訓和心理諮詢業的發展都急待規範。心理諮詢師不是指導老師,不能告訴諮詢者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我認為,心理諮詢師最基本的工作是傾聽、傾聽、再傾聽。”

    “當然,這些都是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其他國家也曾經遇到過。”劉正奎説:“我相信,中國的心理諮詢業會越來越好!”(記者 齊芳)

 
 
 相關鏈結
· 科學生活:讀書能否“防病”“治病”?
· 科學生活:“智力遊戲”真的對大腦有益嗎?
· 科學生活:情緒為什麼會影響人的健康?
· 科學生活:飲食會改變人的性格嗎?
· 科學生活:人到中年為何幸福感降低?
· 科學生活:體驗式農業能為上班族減壓嗎?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