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科學生活:災區“臨建社區”存在安全風險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7月11日   來源:科技日報

    “災區‘臨建社區’比普通社區在安全防範機制方面存在更大的脆弱性”,科技奧運安全項目課題負責人、北京市科研院院長丁輝研究員近日向記者表達了他對災區重建過程中“臨建社區”安全的擔憂。

    地震已過去快兩個月,在過渡安置過程中,災區出現大量由活動板房和帳篷組成的居民聚居區,形成“臨建社區”。有數字顯示,目前四川省各地已設立6000多個安置點,集中安置受災群眾近千萬人。隨著規劃重建工作的推進,他們可能需要在這樣的臨建社區中居住數月或更長時間。

    專家赴臨建社區考察後發現,固有社區的各種安全機制破壞缺失,加之受災群體的特殊性,讓“臨建社區”的安全存在更大風險。例如,這裡疫病更容易傳播,更容易發生火災,更容易滋生流言,引起大面積心理恐慌,或是發生群體性事件。“要避免讓躲過地震災難的居民,在‘臨建社區’中再次受到傷害。”丁輝建議將世界衛生組織的“安全社區”理念引入其中,持續開展居民傷害預防與干預項目,關注高危人群、高危環境與弱勢群體的安全,提高社區和居民的應急能力。

    丁輝認為,首先應該關注的是社區組織機構建設。“這種組織機構的建設能夠給居民帶來‘歸屬感’,便於社區各項安全工作的開展”。在臨建社區管委會的基礎上,應整合本地或對口援建的專業力量,如消防、電力、安監、醫療衛生、派出所,形成基本的安全防範與傷害干預的機制。同時應積極組織、發動社區居民建立志願者隊伍,負責對社區的治安、消防安全巡邏和日常檢查工作,實現戶戶聯防,這樣可有效補充專業應急力量,並實現“戰平順利過渡”。

    在日本震後規劃的小區中,曾出現過大批孤寡老人自殺的事件。丁輝提醒,在災後的“臨建小區”安全社區創建過程中,應重點關注社區的兒童、老年人、殘疾人以及失去至親的居民,針對他們的安全健康的訴求,持續不斷地開展安全促進項目。

    此次地震造成一些居民肢體殘疾,社區康復將是他們優先選擇的方式之一。社區應積極組織開展殘疾人心理健康、肢體康復項目,並在臨建社區的公共設施規劃中,充分考慮殘疾人的安全需求。目前,在一些臨建社區的公共衛生間內,他們看到了專門設置了殘疾人專用蹲位,丁輝覺得這種做法值得推廣。

    此外,心理救助和心理干預是一項持續性的工作。由於“臨建社區”本身也將持續一段時間,專家建議有必要設立免費心理諮詢室,實行專家預約輔導。此外,應讓居民走出家門,融入社區,並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科學指導居民自我心理健康的干預與恢復。(記者 劉莉)

 
 
 相關鏈結
· 專家詳解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特徵與成因
· 科學生活:災區防疫儘量少用消毒劑
· 科學生活:如何撫平地震致殘者的心理陰影?
· 科學生活:怎樣為災區環境“排憂解難”?
· 科學生活:震後災區如何防避氣象災害?
· 科學生活:地震災區建築垃圾應如何處理?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