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科學生活:雷電災害到底該如何有效防範?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0月20日   來源:科技日報

    近日有媒體報道:1997年至2008年10餘年間,我國因雷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100萬元以上的安全事故有390多起,每年因雷擊造成人員傷亡上千人。雷電災害已經成為我國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對我國社會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形成了巨大威脅。

    據了解,國慶節前一個月內,我國各地就先後出現了多起雷電災害,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9月中旬,重慶市雲陽縣高壓線遭到雷擊,導致10萬居民停水一天;重慶市萬州區雷擊導致倉庫起火;石家莊市雷擊導致23戶家庭家電受損……

    進入10月,意味著我國將進入少雷季節。雷電專家、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地面觀測室主任馬啟明在回顧近一年來的雷電災害時表示:“截至目前,全國範圍內雷電出現的次數和強度比2007和2008年有所降低,但區域性雷暴依然非常厲害,雷電災害的防範要進一步加強。”

    但由於雷電現象的複雜性,雷電災害的有效防範依然是各界關心的熱點和難點。

    雷電災害日趨嚴重

    我國地處溫帶和亞熱帶地區,雷電活動十分頻繁,雷電災害已成為我國危害程度僅次於暴雨洪澇、氣象地質災害的第三大氣象災害。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世界範圍內均出現了氣候異常現象,中國也不例外。其中,強對流天氣、強雷電等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有所增強。同時,雷電除對人類的生命財産造成重大威脅外,對地球的電磁環境穩定也産生了影響。

    “隨著高層建築的大量增加,各種電子信息技術設備應用數量的迅猛增長,電磁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雷電擊穿空氣的距離縮短,防雷設施不完善的一些建築遭雷擊的概率增大。同時,伴隨著技術進步、信息技術設備的集成度越來越高,抗電磁干擾及攻擊的能力反而越來越差,雷電及人工産生的電磁環境危害日趨嚴重,尤其是計算機、網絡、通訊系統等,均是雷擊的重災區。”中國軍用電子信息設施雷電防護標準編委會委員、北京歐地安科技有限公司總裁佟建勳告訴記者,“這種損失是無法用經濟數據來衡量的。”

    雷電專家、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義軍也表示:“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由於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雷電災害的危害程度和造成的損失及社會影響將越來越大。”

    雷電預警水平有待提高

    據報道,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奧運賽場區半徑3—5公里範圍內的海淀、豐臺、南郊觀象臺、朝陽、順義水上公園布設了5台大氣電場儀。該監測系統可對局部地區潛在的雷電活動發出警報,在發生雷電前10分鐘至1小時前發出預警。同樣,類似的儀器設備也在今年國慶慶典中運用。

    但是,有關專家表示,“大氣電場儀誤報率很高”,機器很難精準找到雷擊落地的具體位置。儘管我國的閃電監測技術幾乎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但它也只能在閃電落地後近1秒鐘才能監測到。換句話説,這種監測其實就是“馬後炮”。

    “雷電的隨機性太大了,目前全世界都還沒能解決精確預測雷電發生時間、地點、頻次這個難題。”張義軍説,“國內外在預測手段上水平是差不多的。一般只能進行0—2個小時之間的臨近預警,準確率在60%—70%。而兩個小時以上的預警準確率就會下降非常大。”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國際大氣電學委員會委員郄秀書曾對媒體表示,雷電災害的預報,在全世界都才剛剛開始。常規的天氣預報也是隨著觀測技術和數值模式的不斷發展,以及資料和經驗的慢慢積累,逐步提高預報準確率的,所以雷電災害的預報也要有一個過程。

    “隨著雷電資料的積累,大家對雷電規律的科學認識不斷提高,對雷電災害較好的預報是完全可以實現的。”郄秀書説,“目前基本上雷電預報還是跟強對流天氣的預報相結合,通過強對流天氣的預報來預報雷電。”

    防範手段多樣效果明顯

    據報道,今年國慶節期間,氣象保障隊伍對主要設施進行了雷電防護,對搭建的一些臨時場地進行了雷電防護,並加強了防雷設施的檢測和防護工作。

    目前,有關專家提出雷電的防範手段要多種多樣:建立和完善我國防雷減災工作的有關法律規定;農村、學校等人員密集場所,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場所,航空、廣播電視、計算機系統以及其他易遭雷擊的建築物和設施,必須安裝符合規定的防雷裝置,加大防雷減災基礎建設的投入;切實做好雷電災害預警預報服務工作;加強雷電災害的預防宣傳和科普工作;建立和完善雷電災害應急處置機制,最大程度地減輕雷電災害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

    佟建勳則提出,在特定區域提供甚臨近雷電預警服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甚臨近雷點預警是在雷電發生前很短時間內的一種預警手段。在公共場所提供這種服務可及時採取防護措施,避免雷擊事故的發生。

    “2008年和2009年雷電現象發生的次數雖有所下降,但下降最大的卻是雷電災害發生的次數和造成的損失。”馬啟明説,“可以説,雷電災害明顯減少,和各級政府和氣象部門做的大量工作,特別是人們對雷電災害防範意識的增強是分不開的。”

 
 
 相關鏈結
· 科學生活:雷雨天在戶外最好關手機
· 科學生活:風電防雷接地難題該如何破解?
· 氣象科普:雷電發生的頻率特性及危害
· 生活提示:雷雨天頭皮發麻時要趕快躲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