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科學生活:慢性創面為何難癒合?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5月18日 09時02分   來源:科技日報

    近年來,各種慢性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導致與之相關的壓瘡、糖尿病足、下肢靜脈性潰瘍等慢性創面也呈現出高發病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劉玉村教授介紹説:“目前,臨床常見傷口已由急性創傷轉為慢性創面為主,糖尿病所致的慢性傷口已經躍居發病率的首位。”

    皮膚慢性潰瘍可導致並發癥

    我國3萬餘例外科住院患者的資料顯示,因難愈性皮膚慢性損傷或潰瘍需要住院治療者佔1.5%—3%,其中糖尿病性潰瘍佔36%,較10年前增加了6倍。

    由於相當一部分難愈性皮膚慢性損傷或潰瘍多繼發于老年病、糖尿病和放射治療等,散在於內科、放療尤其是外科門診等有關專業診治,其實際發病率會更高,其中壓迫性、糖尿病性、放射性等各類潰瘍所佔比例也會相應增加。

    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小兵指出,雖然難愈性皮膚慢性潰瘍不會立即威脅生命,但因長達數月甚至數年、十數年的經久不愈,嚴重影響患者原發病康復和生活質量,也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護理與經濟負擔,少數可發生潰瘍癌變。若發生感染擴散,可導致膿毒症等並發癥,不但加重原發病而且將危及患者生命。

    “這些看似‘技術含量低’的潰瘍病症,在我國並沒有引起醫生們的足夠重視。”付小兵表示,實際上,這是當前國內外外科臨床面臨的技術難題之一,也是國外作為異常創傷癒合進行重點研究的領域之一。

    慢性創面應及時治療

    “慢性創面是一種長期消耗性疾病,一般認為在常規治療下6—8周不癒合的傷口就是慢性難愈創面。”記者從北大醫院舉辦的“創面修復及診療進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了解到,急性傷口如今已“退居二線”,慢性創面可謂是“獨領風騷”。北大醫院整形燒傷科主任溫冰在接受科技日報社記者採訪時表示,10年前,一個月也就能遇到10名左右慢性難愈創面患者,現在每個月因為同樣的疾病前來就診的患者多達600—700人次。

    常見的慢性創面有四類:糖尿病創面,特別是糖尿病足,佔到慢性創面的15%到25%;截癱後的壓瘡或長期臥床的褥瘡;放射性潰瘍,如在腫瘤治療時的創面;靜脈、動脈性潰瘍,比如老爛腿,或者由於周圍血管病變引起的潰爛。

    “國內很多患者都是因小傷口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才發展成慢性傷口,進而引起壓力性潰瘍(即由壓力、摩擦力、剪切力和浸漬所引起的缺血壞死性的皮膚損害)。”溫冰透露,一位糖尿病患者因為腳的小趾處出現一個小傷口,出現潰瘍,被送往燒傷科時,還很不情願:“我又不是燒傷為什麼去燒傷科啊。”經過醫生的耐心解釋勸説後,才接受了治療,很快就病癒出院了。

    足部潰瘍萬不可忽視

    據了解,足部潰瘍是最常見也是最可怕的糖尿病並發癥之一,影響大約20%糖尿病患者。同時,糖尿病患者截肢的相對危險性是普通人群的40倍,高達50%的糖尿病截肢患者將在5年內遭受再截肢。

    61歲的糖尿病足患者孔先生,半年前不小心劃破了腳,由於皮膚感覺不靈敏,當時未察覺足部有異樣,誰知之後引發了感染,又未及時就診,導致足底肌腱、筋膜和其他皮下組織大量壞死,跖趾關節外露,創面惡臭且久治不愈。

    溫冰和他的團隊決定為孔先生進行創面負壓療法,結合創面濕性敷料療法,在避免手術的情況下,綜合運用多種現代創面處理手段。在較好地控制了老人的血糖和血壓的基礎上,堅持每天為患者清理創面,每三天就為患者換一次藥。通過控制感染、使用現代傷口護理敷料、去除壞死組織、負壓封閉、引流壞死物質和細菌等綜合手段,為創面細胞生長和創面癒合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幾週後,孔先生的創面大為改觀,即將癒合。

    溫冰透露,在門診遇到很多患者,往往都已經是嚴重的慢性創面,潰爛得十分嚴重才來看。有一位老人説自己“全身都很好,只有一個小毛病,腳有點爛”,礙于面子,老人一直不肯治療,也不肯告訴家人,險些被截肢。

    慢性創面有了集中治療中心

    “慢性創面患者的增多與疾病譜的變化密切相關。目前,慢性創面治療在我國未形成一個專業,患者常就診于不同科室。”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小兵稱,這些慢性傷口患者被分散在各個科室,沒有引起重視,大家多關注原發病,很少去關注由這些病引起的並發癥,比如糖尿病患者認為治療糖尿病就好,很少去關注糖尿病足,一個簡單的傷口處理不好就很難痊癒。“我們要推行慢性創面的防治和專業治療。”

    同時,慢性創面患者還存在就診科室不明確的情況,患者被各專業科室推來擋去,重復就醫,數次繳費,過程繁雜,花費時間過長。為此,北大醫院整合整形燒傷、內分泌、營養、抗感染、介入血管外科等多學科資源,成立了傷口治療中心。北大醫院院長劉玉村介紹説,新建成的北京大學第一創面治療中心,集合了相關專業醫生組成傷口團隊,採用先進技術、設備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還將推出了遠程會診,指導社區服務,最終達到患者足不出戶,社區全科醫生上門式服務的目的。(記者 李穎)

 
 
 相關鏈結
· 科學生活:到底有沒有“激素奶”?
· 科學生活:嬰幼兒到底能不能吃牛初乳?
· 科學生活:“清脂酵素”減肥是否真有效?
· 科學生活:吃“鉻膠囊”會不會導致中毒?
· 科學生活:緊急避孕藥能代替常規避孕藥嗎?
· 科學生活:胃腸道疾病該如何服用鎮痛藥?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