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科學生活:抑鬱症可以通過儀器診斷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1月27日 09時23分   來源:科技日報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競爭越來越激烈,壓力越來越大,精神健康的問題已經不可避免地出現,而抑鬱症就是其中之一。

    據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病例記錄抑鬱症患者已超過3000萬,但從未就醫率卻高達62.9%。抑鬱症,對於現代都市人群可以説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很多人覺得自己存在抑鬱傾向,但是又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抑鬱症,患病識別率低,就診率更低。

    抑鬱症陰影擴散

    抑鬱症的臨床表現,比較突出的就是情緒低落、沒有興趣、悲觀,在這個情緒低落的基礎上,出現一些興趣的喪失,還會有部分人出現思維緩慢,記憶力下降,食欲下降等,甚至嚴重的病人還可能出現自殺行為。

    據有關調查顯示,我國抑鬱症發病率約為3%—5%,但目前全國地市級以上醫院對抑鬱症的識別率不到20%,能真正接受正規治療的患者非常少。

    一方面,民眾缺乏有關抑鬱症的知識,對自身是否患病不清楚,也缺少求醫問藥的意識,僅僅認為是“心情不好”,“沒什麼大不了”,對抑鬱症的辨別程度低,也不重視。今年7月初,由世界精神病學協會與搜狐網聯合完成的“你了解抑鬱症嗎?”網絡調查報告顯示:75.94%的人認為可以通過自身調節抑制抑鬱症的發生和發展,而不需要專業醫生和藥物的治療。在選擇抑鬱症治療手段時,45.4%的網友不去醫院就診抑鬱症,36.81%選擇去綜合醫院,僅有17.79%選擇專科醫院。由此可見,民眾對抑鬱症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重視。事實上,抑鬱症作為一種精神疾病,對患者的消極影響非常明顯,在我國自殺的案例中,高達70%的人是因為抑鬱症。

    另一方面,社會對抑鬱症缺乏正確的認識,對出現抑鬱症狀者誤認為是鬧情緒或是“神經病”,不能給予應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對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使病情進一步惡化。另外僅有2%的抑鬱症患者接受過治療,社會偏見使患者不願到精神科就診,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時的診治,病情惡化,甚至出現自殺的嚴重後果。

    傳統檢測與預防力量不足

    與很多內外科疾病不同的是,迄今為止,抑鬱症病因與發病機制還不明確,也無明顯的體徵和實驗室指標異常, 概括的説是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由於抑鬱症目前病因並不確定,因此臨床至今還沒有一種或者一系列的檢查或者化驗可以進行診斷,一些症狀評估的量表可有助於醫生對抑鬱症狀嚴重程度有量化的參考,但由於主要依靠患者自主描述,很難進行客觀把握。在心理疾病的預防、治療、反饋等方面,沒有很好的臨床手段。

    目前判斷人是否患上抑鬱症,通常採用心理量表與生理成像技術的監測相結合的方法,存在較強的主觀性:首先,測試者在填寫量表的時候,存在主觀判斷;其次對於量表是否完整準確地概括其症狀表現存有疑問;再次醫生通過量表和生理成像技術來判斷,誤判是有可能出現的。就生理成像技術來説,它可以從病理上對抑鬱症作出判斷,但是其缺陷在於無法對抑鬱症進行預防,尤其是對於精神疾病未明顯出現結構病變的前期,它無法判斷,而這恰恰就是治療的最佳時期。

    有望對其精確檢測及預防

    我們知道,心臟病患者可以使用動態心電記錄分析儀,這是一種隨身攜帶的盒式記錄器,它能採集被測人24小時全過程心跳波形,對心臟病的檢測和判斷更為全面而準確。那麼是否有同類型的設備用來檢測和預防抑鬱症呢?

    在日前召開的以“心理生理計算的前沿科學問題及關鍵技術”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上,蘭州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胡斌提供了一條新思路:基於普適生物傳感技術的在線精神疾病診療。

    據胡斌介紹,精神疾病在線診療系統是一種發端于歐洲,正蓬勃發展的新技術。它是通過傳感器,如心電傳感器、腦電傳感器、運動傳感器等蒐集身體的基本情況,配合心理量表、語音分析、睡眠分析等數據,傳輸到計算機,計算機可自行分析數據,判斷被測者的心理健康情況,也可將數據傳往醫院,由醫生進行診治。

    “這是心理生理計算的一種應用,它要求同時測量被測者的生理指標與心理狀態,難點就在於準確測量各項指標並與精神疾病之間的聯絡,即如何將其抽象為可計算模態,進行融合,建立有效的可計算的推理機制,這對於達到有效分析心理、認知現象是至關重要的,”胡斌介紹説,“為了更加全面、精確地通過生理數據、測量或表達情感狀態,需要將多種的生理數據進行關聯、融合、分析,以提高對心理狀態描述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在系統演示中,被測者戴好傳感器,即可實時測量各項生理指標,結合心理量表測試,計算機利用其已經建立好的模型對龐大的數據進行集中分析和處理,能即時反饋檢測結果,更為快捷,也更為科學。

    伴隨而來的是抑鬱風險預測系統,它是輔助醫生進行抑鬱風險預測的在線服務系統,用戶可以通過心理量表和腦電信號預測抑鬱風險,同時醫生也可在線對查看用戶信息,提供必要的預防建議。胡斌認為,相對檢測和治療來説,預防更為重要,在出現抑鬱症症狀之前,就通過對身體信號的監測確定是否有抑鬱症風險,從而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在這方面,該系統可能有更大的應用空間。

    “針對這個診療系統,雖然我們已經有了初步研發,但還遠遠不夠,不論在基礎理論研究還是技術平臺的建設都亟須更大的投入和支持。希望經過更嚴謹的研究工作,可以讓這個診療系統更快地應用於臨床!”胡斌呼籲道。(記者 遊雪晴 實習生 張磊)

 
 
 相關鏈結
· 科學生活:“微笑型抑鬱”離你有多遠?
· 科學生活:如何提防抑鬱症的發生?
· 專家提醒:中醫治療抑鬱症有據可依
· 保健專家忠告:秋天是抑鬱症高發期要格外當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