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節日>> 圖釋節日
 
清明節文化內涵及農曆三月三拜祖的由來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14日   來源:新華社

    清明節文化內涵

    新華社北京11月7日電(記者 廖翊)“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中國社科院民俗學博士施愛東説。

 
資料圖片:清明節的民間習俗 新華社發

    作為清明節重要節日內容的祭祀、踏青等習俗則主要來源於寒食節和上巳節。寒食節與古人對於自然的認識相關。在中國,寒食之後重生新火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信息,象徵著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環的開始。後來則有了“感恩”意味,更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遊。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一陰一陽,一息一生,二者有著密切的配合關係。禁火是為了出火,祭亡是為了佑生,這就是寒食與清明的內在文化關聯。唐玄宗時,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由於寒食與清明在時間上緊密相連,寒食節俗很早就與清明發生關聯,掃墓也由寒食順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後,清明和寒食逐漸合而為一,清明將寒食節中的祭祀習俗收歸名下。同時,上巳節“上巳春嬉”的節俗也被合併到了清明節。到了明清以後,上巳節退出了節日系統,寒食節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個清明節。

    “清明節是幾乎所有春季節日的綜合與昇華,清明節俗也就具有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施愛東説。與其他傳統大節不一樣,清明節是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清明從節氣上正排在春分之後,此時天氣回暖,到處生機勃勃,人們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可謂順應天時,有助於吸納大自然純陽之氣,驅散積鬱寒氣和抑鬱心情,有益於身心健康。

    唐代開始,寒食與清明並列放假,不同年號分別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趨都市化的時代,也是民俗向娛樂方向發展的時代。為了讓人們能夠在清明掃墓、踏青,特地規定太學放假三日,武學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當時盛世清明圖景。

    清明掃墓與踏青,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文化主題,宋以後慢慢融為一體,並不斷地被賦予肯定的文化意義。人們把祭祀先人與中華民族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直接聯絡起來,認為清明節俗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其文化意義類似西方感恩節。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間有著深刻的關係,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支柱,有助於在古人與今人、前人與後人之間建立和諧的代際關係,進而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這也是清明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間根基。

    施愛東介紹,隨著生産力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演進,清明節較早出現了由神聖祭祀向世俗娛樂轉化的趨向,清明祭墓成為踏青春遊的假日時光。因柳樹為春季應時嘉木,插柳與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風習時尚。民國時期,插柳日還曾一度成為“植樹節”。但不管如何衍變,追悼與祭祀是中國人過清明的最重要內容。

    “無論從起源還是從其流變中,我們可以歸納出清明節的兩個象徵意義,一是‘感恩紀念’,二是‘催護新生’。”

    農曆三月三拜祖的由來

    新華社鄭州4月19日電(記者 程紅根)丁亥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4月19日(農曆三月初三)在軒轅黃帝故里——河南省新鄭市舉行。

    拜祖大典組委會主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河南省政協主席王全書表示,自古以來有“三月三,生軒轅”的民諺。拜祭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大典。最先見諸史料,當推春秋時期。唐代以後,漸成規制,綿延至今。

    據史料記載,河南新鄭市在黃帝時期稱有熊國,現有黃帝文化遺跡20多處,是黃帝出生、創業、建都之地。軒轅黃帝在這一帶修德振兵、撫萬民、度四方、融炎帝一統天下。

    後人為紀念黃帝的功德,每年三月初三這天都要在黃帝故里舉行各種拜祖活動,尤其到了春秋時期,鄭國名相子産更是讓這一民間活動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興起了三月三登具茨山(位於新鄭市,係黃帝活動遺跡)朝拜軒轅黃帝活動,並形成民俗延續下來。

    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説,歷代對黃帝進行大規模祭奠,除了因為把黃帝看作是文明時代的文化偶像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據河南省丁亥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組委會介紹,黃帝故里新鄭市舉行大規模有組織的拜祖活動開始於1992年,後演變為炎黃文化節,至今已舉辦10余次。2006年農曆三月三,河南省丙戌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鄭市成功舉辦,在海內外産生了較大影響。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