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2007年高考>> 高考回顧
 
從高考作文看時代變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6月0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7日電(吳思)又是一年高考時,彈指一揮間,中國高考已走過30個春秋。30年來,中國社會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歲歲年年各不同”的作文題目正如一面鏡子,時代的變遷盡顯其中。

    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製度正式恢復。據統計,當年報考人數約為570萬人,錄取約27萬人。

    中斷10年的高考首次恢復,作文題帶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北京的作文題目是: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裏;天津的作文題則是:宏偉的目標鼓舞著我。此時,“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時代雖已過去,文學卻依然擺脫不了政治化的傾向。

    “當時我們寫作文總要在結尾喊幾句口號,否則就感覺沒寫完。”經歷了1977、1978年兩次高考最終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吳先生説道:“從當時的國內形勢來看,出這樣的作文題也是一種必然。”

    20世紀80年代後,神州大地吹起改革開放的春風,“知識爆炸”成為80年代的時髦詞。“政治味”濃厚的作文題目退出歷史舞臺,關注社會熱點的作文題目成為主流。

    高考作文題對準經濟體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設、環境污染等方面,強調文學與生活的聯絡。

    一名86級考生回憶道:“當時我們剪貼報紙來蒐集、獲取知識,教室裏挂滿了剪貼報紙,內容為‘國事、家事、天下事’,那年的高考作文題正巧是‘樹木、森林、氣候’,我們能很快切題,就得益於平時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

    20世紀90年代,高考作文題目思想解放的特點更加明顯,但在命題上仍有一定局限。

    “我參加了1994年高考閱卷,當年作文題是:嘗試。很多學生寫的內容不是嘗試蒸包子就是蒸餃子,這也反映出當時學生思路的閉塞以及命題的局限性。”在北京市一所重點中學教了30年語文的劉惠新老師説。

    進入21世紀,高考作文更加鼓勵學生寫出有創見的文章。2000年要求考生根據三角形等4個幾何圖形,談談在生活中看問題的角度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2003年的題目是:感情的親疏遠近對認知的正誤深淺的影響。這説明人類的感情因素等直接影響到人類對事物的認識和判斷,也帶給全社會一種思考。

    山東大學04級新聞系鞠同學説:“我們這兩年的高考作文,大都是説看事情應保持理智。這也是全社會倡導的主流價值觀吧。”

    時至今年,一直被高考作文所排斥的詩歌、戲劇體裁終於“解禁”。考生們不但在思維上可天馬行空,在文體上也可自由馳騁。這對於考生的創新與發揮又是一個極大的鼓勵。

    談起高考的變化,劉惠新老師説:“30年來,高考作文從命題作文到材料作文、話題作文,現在又回歸命題作文,表面是一個輪迴,實則是極大的進步。這説明社會更注重學生的理解力,對問題的洞察、分析能力,這是未來人才的必備素質。從‘嘗試蒸包子蒸餃子’,到2004年北京考生以包容為話題,寫出包容東西方文化這樣思路開闊的文章,反映了社會在前進,人們的思想在更新;題目更貼近學生思想和生活,這也是社會人文關懷精神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