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完飯“打個盹”,是許多人的生活習慣,上班族為下午的工作“補充能量”,退休族則養養精神。日前,有研究表明:飯前午睡半小時,比飯後午睡2小時更能有效消除疲勞,大大提高下午的工作與學習效率。對此,科學家建議,最好將午睡時間提前———改為飯前午睡。
“這種説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別生搬硬套。”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睡眠中心負責人樊東升教授告訴記者。午睡後為什麼有人頭昏腦漲?這是由於進餐後,血流涌向胃腸道,致使流向大腦與四肢的血液相對減少,大腦和肢體得不到足夠的氧氣與養分供應,乳酸等代謝産物無法及時排出,醒來後會覺得頭昏腦漲,四肢乏力,周身酸軟。民間就有“吃完就睡,腸子靠背”的説法。特別是上班族,經常趴在辦公桌上小睡一會兒,使胸部受到壓迫,影響呼吸,加重大腦的缺氧程度,出現生理性的暫時“腦貧血”。大腦和胃腸同時“爭搶”血液,往往會顧此失彼,造成消化和神經系統都不能全力工作。
而據德國學者的研究顯示,飯後午睡時,皮下毛細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血液涌向消化器官與大腦爭血,此時便有誘發腦栓塞的危險。因此,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的人、血壓很低的人及血液循環系統有嚴重障礙,特別是因腦血管病變而經常頭暈的人,應儘量避免飯後午睡。
樊東升教授建議,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下班或放學之後,先吃點水果,或喝點牛奶、熱湯,然後“小睡一會兒”,再起床吃午飯。這樣能更有效地消除疲勞,還可使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與吸收。胃腸功能不好的人,應特別注意不要飯後就睡。對於不願意改變睡眠習慣的人,可以飯後做些輕微的活動,散散步,揉揉腹,大約10~20分鐘左右,然後就可以踏踏實實地“高枕無憂”了。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如果中午沒有充足的飯前午睡時間,飯後活動完,可以仰躺在椅子上閉目養神片刻,儘量把皮帶放鬆,讓大腦和胃腸都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需要注意的是,午睡的時間應控制在15至30分鐘比較恰當,最長在1小時以內,否則超過了這個限度,由淺度睡眠進入到深度睡眠階段,不但不容易醒,醒來還會有輕微頭痛或全身無力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