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實踐證明:初冬和暮春,是一年中心肌梗塞發作頻率最高的兩個時段,德國《醫學世界》曾在阿爾卑斯山地區進行了一次回顧性調查,結果是,每年的4月份和11月份,心肌梗塞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處於頂峰。
冬季漫漫,為何偏偏在初冬的11月份“心梗”處於高峰呢?這當然還要從氣象條件對心臟功能的影響方面找原因。天氣變化被稱為心肺功能的晴雨錶,因為心血管功能對溫度的變化最為敏感,當氣溫驟降時,人體耗氧量劇增,心臟為維持正常的體溫,需要改變心率和增加血壓。心肌需氧指數也相應增高,心肌缺氧現象自然就要加重。其中,最嚴重的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特殊類型,發病是通過寒冷激發冠狀動脈痙攣,加上血管嚴重粥樣硬化導致內在損傷,在血小板聚集後形成血栓,因而導致心肌梗塞發生。這種現象,表面上看與“冷”直接相關,但細分析,是與氣溫的變化(也就是“降溫”)密切關聯。
事實上,11月份是我國冷空氣最活躍的月份之一,通過統計氣象資料發現,11月份內平均氣溫的變化幅度可達7℃—10℃,為一年中最高月份之一。
另外,據醫療氣象專家研究,“心梗”的發病率與空氣濕度關係也很大,在相對濕度較小的天氣情況下,最容易誘發心肌梗塞。而每年的11月份也是我國大部分地區最乾燥的月份之一。
正是因為對“心梗”來説,11月是“黑色的一月”,所以預防顯得尤其重要。應注意收看收聽天氣預報,根據溫度變化情況,及時增添衣服。對一些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來説,一定要注意檢查測量血壓和心肺功能,一旦出現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先兆症狀,應迅速去醫院治療,同時還要注意控制情緒,讓精神始終都處於健康的狀態。(霍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