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健康
 
心理專家:應重視災後“心靈重建”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5月15日   來源:光明日報

    災難後易出現心理問題

    第一批被派往四川地震災區的專家王文忠介紹説,自然災害往往具有發生突然、難以預料、危害大且影響廣泛等特點,極大地超出個人及團體的應付能力。因此大災難發生時,受災群眾往往因無助和無法應對而感到惶惑不安,産生心理挫折,從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應,如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難以入睡、正常的食欲和消化變弱、冷漠、感覺遲鈍、頭痛背痛、胸口痛等,同時往往伴隨恐懼、焦慮、煩躁不安、消沉、抑鬱、自卑、記憶力下降等,有些則産生敵對、酗酒、吸煙、藥物依賴等不良行為。

    抑鬱通常是地震危機中産生的一種情緒反應,極度悲傷的人容易進入抑鬱狀態,失去愛人親友的強烈悲痛對生還者來説更是難以忍受,感到極度失落而無助,甚至産生自殺衝動和自殺行為。

    王文忠説,重大災難引起一系列心理反應如果過於強烈或持續存在,就可能導致精神疾患。有研究表明,重大災害後精神障礙的發生率為10%—20%,一般性心理應激障礙更為普遍。

    他表示,如果處於心理危機中的人能得到有效幫助,就能增強應付危機的能力,不僅可防止危機的進一步發展,還可以學會新的應對技巧,使心理平衡恢復到甚至超過危機前的功能水平。因此,災後的恢復建設中,心靈的重建同樣重要。

    兒童是心理關懷的重點人群

    心理學家把迫切需要心理援助的人分為三類:一是遇難者家屬;二是旁觀者,包括倖存者、目擊者;三是外圍人群,包括救援人員、官員、記者、遇難者同事,以及通過媒體間接體驗到災難衝擊的一類人。中科院心理所副所長張建新説,針對不同群體,應採取不同的心理關懷方式。例如對於遇難者家屬,應該找到一種渠道讓他們宣泄心中的悲傷。張建新説:“中國是個注重喪葬儀式的民族,在災後重建中,政府必須對此予以關注。”

    王文忠分析説,當孩子們出現心理問題時,往往會伴隨一些肢體動作,比如表情呆滯、渾身不自主地顫抖、失眠、吮吸手指等。當出現這些症狀時,家長不能急躁,應該多和孩子交流,努力向他們解釋清楚災難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同時,家長還應多關愛和傾聽孩子,讓他們明白父母是愛他們的,他們是可愛的。

    災後心理輔導的三個階段

    專家介紹説,災後心理輔導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應激階段,涵蓋了災難發生和之後很短一些時間。這段時間裏,生存是第一要務,受災群眾會進行自救、營救他人,並從災難中盡可能搶救財産。在這一階段,人們聯合起來對抗災難,樂觀地認為會很快回到災害之前的情況,心理問題並不明顯。

    第二個階段是災後階段,一般是從災後幾天到幾週之內。在這一階段,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凸顯出來,如果沒有伴隨相應的心理援助,災民馬上就會因為發現災難的損失和重建的困難,而感到強烈的失落。只有“心理救災”與“物質救災”同步進行,才能達到最佳的救災效果。

    第三階段是恢復和重建階段,這個階段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特大地震災害給人們心理造成的傷害往往是長期的。1996年,唐山大地震發生20週年時,唐山開灤精神衛生中心曾做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接受調查的1813人中,有402人患有延遲性應激障礙,佔22.1%。

    在災後階段,則應該對受災人員、抗災人員進行心理篩查,進行心理干預。在這一階段,必須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心理問題産生時,症狀可能是相同的,但由於個體差別,解決的方法是不同的。”張建新説,“這時候必須有專業人員進行心理輔導。”他表示,中科院心理所將開展1-3年的長期研究,對災後群眾的心理狀況進行持續跟蹤。

    心理專家將赴災區開展心理援助

    中科院心理所和上海增愛基金會今天緊急啟動了“‘我要愛’心理援助行動”,將分批向災區派遣心理學專家。第一批兩位專家于5月15日上午離京趕赴災區,第二批10-20人的心理專家預計在一週後派往災區,更大規模的第三批心理學專家將在一個月後啟程。

    第一批專家組由王文忠、祝卓宏二位心理學家組成。王文忠長期從事兒童健康促進的研究,同時兼作心理諮詢和家庭治療工作;祝卓宏長期從事心理創傷的研究和康復工作,並參加過SARS等突發性災難事件的心理干預。他們將在災區工作半個月左右,對災害受難者,特別是兒童和青少年及其家庭給予及時有效的危機干預,對進行心理援助的志願者進行培訓,給身處危機事件中的群眾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

    據介紹,“‘我要愛’心理援助行動”包括五項任務:

    一是配合政府相關部門,為受災群眾提供及時的心理援助,幫助受災群眾恢復自我調節能力,減少心理疾患的發生。

    二是對救援人員進行快速的基本心理干預技巧培訓,一方面使他們在救災時能對災民進行基本心理疏導,另一方面提高其自我調節能力,避免心理枯竭,提高工作效率並維持工作熱情。

    三是在受災地區建立災害心理干預基地,組織隊伍為災後重建提供持續心理援助。重點為幫助受災中心地區和附近地區的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在校的幼兒、兒童及青少年及其家長和教師,走出心理陰影、恢復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是為社會大眾提供重大災害發生後的心理健康知識,減低恐慌,增強自我調節能力。

    五是為政府相關部門的地震救災方案提供心理學補充和具體措施。(記者 齊芳)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