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健康
 
專家提醒:改變生活方式遠離大腸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05日   來源:吉林日報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大腸癌發病率上升的速度遠遠超過國際水平(國際水平為2%),直逼5%,已佔常見腫瘤的第四位,僅次於肺癌、胃癌、肝癌,已經是很常見的惡性腫瘤。“大腸癌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也是為數不多的可以直接判定風險因素的癌症。”著名微創專家吉林省前衛醫院院長陳德興教授呼籲人們關注生活方式,關注高危因素,關注早期篩查和積極治療。

    陳院長介紹,大腸癌是發生在大腸部位的惡性腫瘤。發生在直腸部分的叫直腸癌,這也是大腸最容易發生惡性腫瘤的部位,佔大腸腫瘤的50%左右;發生在結腸也就是門字形那一段,叫結腸癌,其中的乙結腸和升結腸也是好發腫瘤的地方,佔大腸腫瘤的40%左右。資料統計顯示,早期大腸癌手術後5年存活率最高的報告是97%,而晚期大腸癌手術後5年存活率不超過10%,可以看出大腸癌發現越早,對治療就越有好處,治愈的希望也就越大,早發現大腸癌常注意這些情況:①便血:尤其是粘液血便或大便表面帶血;②大便習慣改變:指便秘、腹瀉或二者交替出現,經一般治療無效或反復發作;③大便形態改變:指大便變細或成形大便一側有溝;④腹部不適或腹痛;⑤腹部出現腫塊;⑥出現無明顯原因的體重下降、貧血、乏力等慢性消耗性症狀;⑦有逐漸發展的腸梗阻症狀,即腹痛、嘔吐、腹脹、大便不通且不排氣(俗稱不放屁或不出虛恭)。發生於盲腸、升結腸及橫結腸右半的癌易有腹部腫塊,腹痛發生率高些,易出現消瘦、乏力、貧血。由於上述部位的癌腫出血肉眼較難發現,醫生通過化驗才能發現。發生於橫結腸的左半、降結腸、乙狀結腸的癌,以便血、大便習慣改變及腸梗阻較多見。發生於肛管、直腸的癌易伴肛門疼痛、便血及排便不盡感,粘液血便較多見。另外,某些大腸癌可能有皮膚潮紅、腹瀉、哮喘、呼吸困難等症狀,醫生稱這組症狀為“類癌綜合徵”,這是由於血液中某些激素樣物質增加或排除受阻所致。發現有上述症狀時,應及時就醫,最好找腫瘤專科醫生檢查,不應僅滿足於腸炎、痢疾等診斷。

    指檢法是診斷大腸癌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簡易方法。直腸癌位於肛門緣上8-10厘米者佔70%-80%,直腸指檢時多能觸及;腸鏡檢查適用於腫瘤部位較高,指診不能觸及和指診觸及而術前無病理診斷者,應採取組織活檢,明確診斷,以免漏診或誤診;鋇或氣鋇雙重灌腸造影是結腸癌不可缺少的臨床檢查,其目的是觀察大腸形態的全貌,有無多發性息肉和多發癌瘤;凡有便血或大便習慣改變,經直腸指檢無異常發現者,應常規進行乙狀結腸或纖維結腸鏡檢查;血清癌胚抗原(CEA)檢查,對檢測診斷大腸癌無特異性,但對估計預後、監察療效和復發,特別是肝轉移者具有一定幫助;CT或MRI檢查主要適用於了解腫瘤對腸管浸潤的程度及有無局部淋巴結或遠處臟器轉移。

    陳院長介紹説,大腸癌傳統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加化療。傳統手術創傷大、出血多,腸道功能恢復慢,即使實施了標準的大腸癌根治術及術後正規化療和放療,仍有10%~20%的患者出現局部復發。局部淋巴結受累或侵犯鄰近器官時,局部復發的可能性更高。復發的患者約有75%不能再手術切除或不能完全手術切除,不過應用微創技術可以克服這些不足。隨著微創技術的進步,其治療結果等於傳統的手術方法,但對患者機體的創傷則明顯少於傳統手術方法。腹腔鏡治療大腸癌具有創傷小、出血少、腸功能恢復早、住院時間短及術後疼痛輕等優越性。

    陳院長提醒市民,避免患大腸癌應重在預防,首先,要提倡良好的個人習慣和生活方式,限制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多進含有纖維素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特別是含粗纖維的食品。其次,防治血吸蟲病。第三,防治大腸癌的癌前期病變。對結腸腺瘤性息肉,特別是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病,須及早切除病灶。積極治療慢性結腸炎。第四,有結腸癌、直腸癌家族史和有高度結腸癌、直腸癌發病趨勢的人可口服鈣劑,可使癌症發病率下降。另外,飲食是導致大腸癌高發的重要原因,研究也表明,多脂肪(特別是動物性脂肪)飲食,少吃纖維素多的水果和蔬菜的人,可增加患大腸癌的危險。在日常飲食中,應多吃些粗纖維蔬菜、五穀雜糧和新鮮水果,如大豆、玉米、芹菜、香菜、葡萄、蘋果等,多吃些低蛋白、低脂肪的食品,少吃熏烤、油炸食品。同時要堅持鍛鍊身體,增強肌體免疫力。適量服用維生素和鈣類藥物,對防止結腸癌也有積極的作用。(記者 周芳)

 
 
 相關鏈結
· 專家提示:健康飲食可有效預防大腸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