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廣泛存在於生活的各個角落。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媒體已相繼曝出以下物品中可能含有塑化劑:食品包裝袋、保鮮膜等食品包裝;髮膠、口紅、指甲油、乳液等化粧品;一次性塑料水杯、塑料手套、雨衣、鞋類、皮革類仿製品、浴室窗簾等日用品;以及方便麵、濃湯類食品、粉末清潔用品、醫療儀器(注射針筒、血袋和醫療用塑膠軟管)、兒童玩具等。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伍學焱教授表示,按照我們已經形成的現代生活方式,完全躲開塑化劑幾乎是不可能的,但也沒必要過度緊張,因為正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塑化劑並不會傷害人體。他舉例説,“大家都知道砒霜能毒死人,但小劑量砒霜卻可治療白血病。塑化劑DEHP也一樣,它是否會對人體産生傷害,主要取決於‘量’的多少。且動物代謝試驗也證明,DEHP在兩天之內就可自行排出體外。”
台灣相關專家建議,在做出明確界定之前,除避免購買已被列入“黑名單”的品牌和食物類別,儘量不要吃濃稠狀飲料等加工食品。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副會長董金獅則提醒,如果塑料製品上標有PVC,説明裏面含有塑化劑,購買和使用時需要特別注意。尤其是選擇兒童用品時,過軟、過小的塑料製品儘量少買。帶保鮮膜的食物一定不要放入微波爐里加熱,尤其是肉類,因為塑化劑一旦接觸油脂,就會釋放有毒物。伍學焱還建議,人們可以學著簡單生活,在平時盡可能少接觸可能含有塑化劑的塑料製品。比如,少吃一次性塑料包裝的食品,在家裏盛裝食物時,選擇瓷質餐具等。
塑化劑不是食品添加劑
什麼是起雲劑?
起雲劑是台灣産復配食品添加劑的名稱,通常是由阿拉伯膠、乳化劑、棕櫚油及多種食品添加物混合製成,其主要目的是幫助食品乳化,並起到改善産品口感和其他感官品質的作用。
什麼是塑化劑?
塑化劑屬工業用添加劑,大陸稱之為增塑劑,可被添加到塑料聚合物中增加塑料的可塑性,種類可達百餘種。此次台灣不法企業添加的塑化劑是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DEHP、DINP),是一類常見的增塑劑。塑化劑不是食品添加劑,嚴禁違法添加到食品中。衛生部6月1日發佈的2011年第16號公告中,將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列入第六批“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黑名單。
進入體內的塑化劑能排出嗎?
實驗顯示,進入體內的塑化劑可以被人體排出,目前沒有證據表明DEHP和DINP具有蓄積性。動物試驗發現,絕大部分DEHP在24至48小時內會隨尿液或糞便排出體外。48小時內停止攝入含有塑化劑的産品,體內DEHP濃度便會快速下降。
每天的安全限量是多少?
塑化劑對健康的影響取決於其攝入量。以60公斤體重的成人來講,世界衛生組織、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管局和歐盟分別認為,終身每人每天攝入1.5、2.4和3.0毫克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DINP的毒性較低,即使每天攝入9.0毫克,也是安全的。偶然食用少量的受塑化劑污染的食品,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塑化劑最大危害
導致心血管疾病
“塑化劑對身體健康影響最大的是導致心血管疾病,其次是肝臟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然後是生殖方面的疾病,比如損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造成兒童性別錯亂等。”北京朝陽醫院職業病與中毒醫學科主任醫師郝鳳桐説。
服用劑量過多或長期接觸是這些損害的前提。在一項動物實驗中,塑化劑的含量幾乎都高於1000毫克/升,而台灣這次查出的相關食品中,塑化劑DEHP濃度遠比上述值低。因塑化劑在人體內代謝很快,大家不用過度恐慌。需要提醒的是,塑化劑作為一種化工原料,根本不允許添加進食物中,為規避可能的風險,除不購買已曝光的商品外,濃稠狀飲料,如奶茶、奶昔等加工食品也儘量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