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節奏太快,疏忽了與親友的聯絡,工作量太多,常常加班到淩晨……近幾年,網上出現一個龐大的族群“壓力山大”一族,這種現象在大都市的白領中尤為明顯。在職場生活中,壓力如同小提琴的琴弦,沒有壓力便沒有音樂,但繃得太緊也會斷掉。然而,很多白領長期存在失眠、全身疲乏無力的生理問題,卻都被認為是正常的生理疲憊而忽略了。
近些年,隨著人們對於心理健康的重視,如何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渠道及時排解、調適壓力也成了現代人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近日,天津市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身科顏紅主任和營養科李艷玲主任接受採訪向大家介紹如何通過心理和飲食調節緩解壓力,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壓力,更愉快有效地工作和生活。
心理減壓 適當宣泄科學運動
壓力是指個體對某一群體或個體在沒有或缺乏足夠的承受能力情況下,對所要發生的事情表現出異常情緒與緊張的生理反應。顏紅主任表示,長期過度的職業壓力如果得不到適當的緩解和宣泄,容易引起個人心理和生理各方面的不適,心理症狀主要體現在緊張、焦慮、憤怒、消極、悲觀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更嚴重的則表現出抑鬱症的徵兆,孤僻、絕望等。身體內部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血壓升高、肌肉變得僵硬、胃酸過多,等等。從近幾年就醫人群的情況來看,教師、銀行職員、警察等職業都屬於高壓力人群。
身處職場的我們應該如何緩解壓力呢?顏紅認為,首先我們客觀認識壓力,正視自己的心理狀態,合理地安排生活。心理壓力錶面上來源於壓力事件,但其根源卻在於每個人自己。同樣一件事,有人覺得微不足道,該幹啥就幹啥,而有人卻會大動干戈,耿耿於懷。這就是因為每個人對事件的解釋不同,應對方式也不同。一般來説,這與每個人的人格特徵有關。那些敏感多疑、對自己要求過嚴過多的人更容易誇大壓力事件的影響。在正視壓力的前提下,我們應該對工作和生活進行統籌安排,做到勞逸結合,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比如嚴格執行自己制定的作息制度,使生活、學習、工作都能有規律地進行。
面對高強度高密度的工作,越來越多的人從太過疲憊而懶得傾訴,慢慢地形成把很多心事壓抑在心中形成了不願傾訴的習慣。其實,長期不願意把自己的心事説出來也是一種心理疾病,容易出現自閉現象。所以,遇到問題和困難,應該適當宣泄,找人傾訴,我們要勇於向親友傾訴、嘮叨,在他們的勸慰和開導下,不良情緒便會慢慢消失。許多事情也許在與別人的溝通中,便可獲得妥善解決。如果這樣壓力情況並沒有好轉,我們可以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醫生一般會針對個人情況對其進行情緒上的疏導。不要因為諱疾忌醫,延誤了治療和調整的時機。
此外,我們應該科學安排適當運動、保持充足睡眠。運動可以重建內分泌的平衡,從而改善情緒,減輕壓力,能夠讓你由於壓力過大而萎縮的細胞重新活躍起來,幫助你換一種心情去發現自己。例如散步之類的有氧運動,瑜伽之類的放鬆訓練,多做深呼吸,也是緩解壓力的好方法。充足的睡眠也可減少壓力,最好在晚上11點之前休息。很多白領無法合理管理工作,都習慣於晚上工作到深夜一兩點,甚至更晚,久而久之患上“晚睡強迫症”。長期睡眠不足,很容易降低工作效率,引起心理問題,形成惡性循環。
如果經過自身調節和心理疏導,自身情況沒有明顯的改善,應該到正規醫院配合針灸、中藥等多種專業手段進行治療。顏紅主任提醒大家,有些應對方式是消極的,對個體長期的心理健康有不良的影響。例如,酗酒、吸煙、使用藥物、否認、回避、壓抑、自責等。在短時間內這些方法可能會讓個體感覺好一些,但是在重新回到問題情境中時,仍然會感覺到壓力的存在和消極的情緒,對應激的處理也會受到干擾,這些行為是增加了壓力而不是減少壓力。
“吃掉”壓力 巧用減壓食材
在眾多減壓的方法中,食物減壓也是其中相當有效的一種。食物既能緩解壓力,又能加重壓力,關鍵是看個人怎樣選擇食物。李艷玲主任認為,長期食用富含維生素B和C及富有鈣、鎂、鋅等礦物質的食物,能夠幫助你慢慢地釋放身心的壓力,讓整個人都變得輕鬆。
維生素B和C是很好的減壓劑。維生素B群能維護神經系統穩定,促成體內各種代謝作用,並能調節內分泌。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包括:全穀類食品(糙米、全麥麵包、雜糧等)、酵母、牛肉、瘦肉、菠菜、蘆筍、鮪魚、豆類等。而維生素C可刺激腎上腺皮質素的分泌,可以對抗精神壓力,又可以預防感冒。當工作壓力增大時,我們應該及時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如菠菜、花椰菜等綠色蔬菜,木瓜、芒果、奇異果、柑橘、檸檬、葡萄柚、草莓、哈密瓜等水果。
此外,補充富有礦物質的食物,例如鈣、鎂、鋅,等等。當情緒焦躁不安時,適度補充鈣質,有安撫情緒的作用。鈣可以由牛奶、乳製品、乾果或綠色蔬菜中獲得。鎂有助身體吸收維生素B與E,深色蔬菜、五穀類、海鮮食物等均含鎂。鋅也是具有穩定情緒、減輕疲勞的作用,若沒有胃口,很有可能是因缺鋅所致,牛肉、瘦肉、穀類、蠔、蛤等中都含鋅。
壓力過大時,應當適宜進食清淡的食物。因為過度油炸的食物有著過量的脂肪,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阻塞,換氧能力下降,容易産生心血管疾病、氧氣無法有效運送的結果,使我們覺得疲勞。(見習記者 丁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