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約有500萬白內障患者,且這一數字正以每年40萬的速度遞增。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約有50%患有不同程度的白內障。雖然人們對這一常見的致盲性眼病並不陌生,但依然存在種種誤解。為此,記者專訪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眼科主任崔紅平,請他談談如何認清白內障。
誤解1:白內障是老年病
白內障是由於眼睛的晶狀體由透明變成不透明,阻礙光線進入眼內,從而影響視力的一種常見眼病。晶狀體位於眼球的虹膜與玻璃體之間,在正常情況下,晶狀體是透明的,當光線透過角膜後,須經晶狀體的折射,才能將影像清晰地呈現在視網膜上,就好比照相機的鏡頭會使光線聚集在底片上一樣。晶狀體渾濁初期對視力的影響不大,但隨著渾濁的程度逐漸加重,就會明顯影響視力甚至導致失明。
年齡相關性白內障,也就是老年性白內障,最常發生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據估計,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約50%患有白內障。
除了年齡因素外,遺傳因素、紫外線過度照射、過量飲酒吸煙、高血壓、糖尿病、高度近視、外傷及眼內某些炎症性疾病等都與白內障有關。特別是糖尿病患者或高度近視患者出現白內障的時間會比普通人提前。此外,新生兒、嬰幼兒也可能發生先天性白內障。
因此,日常生活中一旦出現視物模糊、視力下降等情況不能掉以輕心,應該及時去醫院就診,讓眼科醫生做進一步檢查。
誤解2:吃藥就能治好
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藥物能夠治愈白內障。有些藥物雖然能減緩白內障的發展,但並不能從根本上治愈。
手術是目前治療白內障唯一有效的方法。崔紅平主任提醒,不要輕信所謂的“特效藥”,一旦被診斷為白內障,患者一定要到正規醫院,請眼科醫師給予專業的治療意見。
誤解3:“熟透了”才能開刀
不少患者存在這樣的認識誤區,一定要等白內障發展到成熟期甚至過熟期,也就是要等到完全看不見了,才能動手術。
崔紅平主任指出,這種觀點並不可取。隨著現代白內障顯微手術技術的普及和手術技術的不斷提高,視力減退已經不是白內障手術的唯一指徵。一般來説,只要白內障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就可以考慮動手術。
有些患者雖然視力檢查的結果尚可,但如果伴有明顯的畏光、眩光等不適,或視覺質量已經受到影響,就應當儘早手術。如果等到成熟期或過熟期再進行手術,不僅手術難度會加大,容易出現並發癥,而且由於晶狀體過熟膨脹,有可能會引起繼發性青光眼或繼發葡萄膜炎。
誤解4:開刀後會復發
崔紅平主任告訴記者,有些患者反映説,剛做完手術時視力很好,可過了幾個月視力又逐漸下降了,他們往往認為這是白內障復發的表現。
目前的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需要保留晶狀體囊袋,以利於人工晶狀體的植入,所謂白內障復發,其實是被保留的囊膜變渾濁了,醫學上稱為“後發障”。隨著人工晶狀體設計的改進及手術技術的提高,後發障的發生率只有2%到5%。一旦發生後發障,也不必過於擔心和緊張,一般無需再次手術,患者只要在門診進行激光治療,將渾濁的後囊膜切開即可,短短十幾秒鐘時間,視力即可恢復。
誤解5:人工晶狀體需更換
人工晶狀體是用來取代患者原本已經渾濁的晶狀體的一種光學晶狀體。
迄今為止,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已有60多年的歷史,其性能極為穩定,能長期被眼組織所耐受,相當於眼內的“小眼鏡”。由於人工晶狀體材料有著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眼內已被證明是安全的。成功植入的人工晶狀體是終身不需要更換的,可以放心使用一輩子。
崔紅平主任特別提醒,人工晶狀體按功能被分為多種類型,患者在選擇時,不能只看價格,一味求貴,要根據醫生的建議進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誤解6:術後能恢復正常視力
白內障手術後患者能否恢復正常的視力,這取決於每個人手術前眼部的基礎情況。如果除了白內障外沒有其他眼病,術後能恢復正常視力。但如果還同時患有青光眼、高度近視、角膜病、視網膜脫離、黃斑變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外傷等眼部疾病,則會明顯影響手術後的視力。
對患有近視或遠視的白內障患者來説,如果希望在白內障手術後“脫掉”眼鏡,則可選擇植入多焦點人工晶狀體,大多數患者在術後可以不戴眼鏡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記者 陳俊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