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日前舉辦“食源性疾病知多少”主題開放日,專家詳細分析了我國的急性胃腸炎和食源性疾病有關情況。談及近期出現的奶粉肉毒桿菌污染事件,專家表示,儘管肉毒桿菌在環境中廣泛存在,但奶粉中的污染比較罕見。從以往經驗來看,我國肉毒桿菌污染多為儲藏不當的變質肉類食品或家庭自製發酵豆類、穀類製品。
控制肉毒桿菌污染的關鍵是工藝設計和過程控制而非標準管理,世界各國和地區並無食品中肉毒桿菌及其毒素的限量規定,一般只對密閉發酵、罐頭類食品規定符合商業無菌的要求。專家認為,本次奶粉污染事件是偶發的,消費者不必恐慌。
對於我國的急性胃腸炎和食源性疾病,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聯合上海、江蘇、浙江、江西、廣西、四川六地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研究。項目參與者、評估中心重點實驗室陳艷研究員介紹説,2010至2011年,全國約有7.48億人次發生急性胃腸炎,4.2億人次因病就診。這其中可能有約三分之一由食物引起,也就是説,每年全國吃出急性胃腸炎的就有2億多人。從發病率來看,我們與發達國家並無明顯差異。該研究還發現,我國的急性胃腸炎患者中使用抗生素治療的有3.7億人,比例高達50%,明顯高於其他國家,甚至冬季高發的病毒性急性胃腸炎患者也在盲目使用抗生素。
如何預防食源性疾病?專家們指出,國際上最有效、最簡單易學的預防措施就是“WHO食品安全五要點”,分別是保持清潔、生熟分開、燒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其中生熟分開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仍是發生家庭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普通老百姓常常忽略製作生食與熟食的器具分開使用,處理生食的器皿如果再拿來處理熟食,生食的細菌會通過器皿污染熟食,應使用兩套不同的器具分別處理生食和熟食,以避免交互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