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8月17日專電(記者 熊琳)“洪災過後應當警惕消化道疾病。”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感染科一病房主任李樹臣認為,夏秋季洪澇災害後易發生食物中毒、痢疾等疾病,做好災後飲食安全和環境衛生工作能有效降低疾病發生率。
針對洪災後消化道疾病高發的情況,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劉冰熔教授解釋,消化道系統傳染病與食品衛生和飲用水安全密切相關,應注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自覺做到飯前便後洗手,瓜果蔬菜及餐飲具用前清洗消毒,不吃腐敗變質和被污染的事物,不喝生水。洪災過後更應重視食品和飲水安全,儘量食用煮沸的食品,腐敗發黴的食物一定不可食用。
醫生建議,洪災過後必須重視環境清潔,及時清理室內外淤泥、垃圾和糞便,填平坑洼,深埋動物屍體,並使用漂白粉噴灑消毒;對重點地區噴灑敵敵畏殺蟲,但應避免污染食物和飲用水源。儲水池、水井要及時清除淤泥,並在清洗後使用漂白粉消毒,家庭水缸水要使用泡騰片進行消毒殺菌。避免赤足下地,儘量減少與洪水接觸的機會。對易感人群要及時採取免疫預防措施,畏寒、高熱、嘔吐、腹瀉等症狀需要及時就醫,對傳染病患者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