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服務信息>> 科普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于12月31日向公眾開放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31日   來源:新華日報

    總投入4400萬元、歷時4年由江蘇省政府與中科院共同建設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館于12月31日向社會公眾開放。據悉,這個以展示無脊椎動物、古植物和微體古生物為主的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同類博物館中最大的。

    講述地球與生命演化“故事”

    走進氣勢恢宏的展示大廳,一個由幾十具恐龍化石構成的史前世界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該博物館館長孫衛國指著其中一具高達22米的恐龍化石介紹説,這叫馬門溪龍,是目前亞洲發現體格最大的恐龍,其體重可達四十至五十噸。此外,還有兇猛的肉食恐龍單棘龍、食草恐龍沱江龍、會飛的翼龍等……

    這些僅僅是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很小的組成部分。孫衛國説,和一般古生物博物館只側重於生物進化史某一方面不同的是,南京古生物博物館講述的是完整的地球與生命演化的歷史“故事”。展館包括“生命的進化”主題展和十四個專題展,以地球的起源、前寒武紀、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為軸線,分別展示澄江動物群、生物登陸、無脊椎動物化石大觀、鳥的起源與演化等內容,十分引人入勝。

    對於人類最感興趣的問題“我從哪來”,該館也作了一個全景式的描述。如果把地球46億年的歷史換算作24小時,那麼恐龍出現的時間為晚間22時50分,哺乳動物為23點30分,而人類的出現則晚在倒計時的1分多鐘內,也就是23時58分43秒。

    地球上“第一朵花”開在遼寧

    鮮花是美麗的,由鮮花裝點的世界是動人的。然而世界上最早的花開在哪?它究竟是什麼模樣?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內,記者見到了出現于1.45億年前的“遼寧古果”,這是迄今惟一有確切證據的、全球最早的花。

    “遼寧古果”看上去瘦瘦小小,其看似葉子的部分呈凸起狀,在主枝和側枝上呈螺旋狀排列著40幾枚類似豆莢的果實,每枚果實中都包藏著2至4粒種子,乍看上去一點兒也不像花。孫館長看出記者的疑惑,笑著向記者講述了它的來由。尋覓“遼寧古果”的過程是漫長艱辛的,從1990年到1997年,南京古生物所孫革等科學家在遼西留下了無數探索的足跡,先後採集了1600多塊植物化石,從中發現了八塊“遼寧古果”化石。經確認,這是確鑿無疑的被子植物,這一成果後來公布於1998年11月27日美國《科學》雜誌上。

    像這樣出自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成果與化石佔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的絕大部分,館內共展出各類化石2000多塊,簡單瀏覽一下也要50分鐘,如果細細觀看,至少要花2個小時。

    “中華龍鳥”是龍還是鳥?

    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珍貴的動植物化石比比皆是。作為“鎮館之寶”之一的“中華龍鳥”化石這次在國內是首次展出,甫一露面就引起了眾多媒體的關注。作為“國寶級”化石,“中華龍鳥”在全世界僅有四塊。而全球第一塊中華龍鳥化石也是由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丕基收集來的。1995年10月,他慧眼識寶,購得從遼寧北票挖出的“長毛的恐龍”。1996年10月,他在美國召開的北美古脊椎動物年會上公佈了該化石照片,一時引起全球專家的關注,中國地質博物館將之命名為“中華龍鳥”。

    它的出現,動搖了世界上最早的鳥類———始祖鳥的地位。有關“中華龍鳥”是龍還是鳥的爭論長期以來在科學界喋喋不休。恐龍研究專家認為“中華龍鳥”的脊柱和體表有著流蘇一樣的纖維狀結構,這種結構有可能是羽毛的前身。而鳥類研究專家卻認為,“中華龍鳥”實際上是一種小型肉食恐龍,陳丕基等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論文,就認為“中華龍鳥”是小型的獸腳類恐龍。然而,不管爭論如何,科學界一致的觀點是,“中華龍鳥”是恐龍向鳥類演化的重要中間環節,對於揭示鳥類進化和發展的秘密大有裨益。(記者 吳紅梅 吳昌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