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科院2月21日傳出好消息:經過該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首都師範大學科研人員整整10年的創新努力,我國終於建立起了自主小麥品種品質評價體系與分子改良技術方法。這一重大成果豐富了作物育種、穀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理論與方法,對國內外小麥品質改良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我國作物育種方法研究自主創新和跨越式發展的一個範例。
據成果鑒定專家組主任委員、中科院院士李振聲介紹,參與攻關的科研人員用了10年時間,建立起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優勢。該項成果在小麥遺傳育種與應用蛋白質組學研究、商品糧分級檢驗與質量控制、主要麵食品質評價指標和國家標準修(制)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科研人員從食品品質—性狀指標—蛋白質—DNA等4個層次研究了我國小麥品種品質評價體系,其中20個指標(佔42%)為我國最早報道,5個指標為國際最早報道;建立了中國麵條和北方饅頭的標準化實驗室製作與評價方法,提出並驗證了麵條小麥的選種指標和分子標記選擇體系,明確了餅乾小麥的選種指標,為進一步系統改良我國小麥品質提供了評價體系和理論依據。
根據這一成果主持制定的全國小麥品質區劃方案,已由農業部發佈試行,成為指導我國小麥生産和科研的綱領性文件。此外,還為全國提供了3批共計59份各類優質親本,育種單位利用這些親本已育成新品種20個,累計推廣1.12億畝;組織有關單位為農業部推薦確定了各類優質小麥品種22個,累計推廣4.37億畝。(記者 胡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