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5月9日電(記者王蔚)最新一期國際著名雜誌《神經元》2006年5月4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段樹民研究員及其學生有關突觸發育的研究成果,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該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記者在9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突觸是神經細胞間信息傳遞的關鍵部位。人腦中,從一個神經元傳遞到另一個神經元必然要經過一個突觸,突觸前膜中的神經遞質谷氨酸釋放到突觸後膜中谷氨酸受體上,這個信號傳遞才能成功。
神經科學家早期在腦內發現一類只有突觸結構而沒有信息傳遞功能的突觸,通常稱這種突觸為沉默突觸。以往經典學説認為,沉默突觸是由於突出後膜只表達了谷氨酸NMDA受體,但缺乏谷氨酸AMPA受體,因而不具有接受信號傳遞功能,相當於發出的信號沒有聽到,形象地比喻為“聾子”。
段樹民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在突觸發育早期,有一類沉默突觸並不是由於突出後膜缺乏AMPA受體,而是由於突觸前神經元不能釋放神經遞質谷氨酸,相當於沒有發出信號,形象地比喻為“啞巴”。他們還發現,增加突觸前神經元的活動,可以將這種沉默突觸快速轉化為有功能的突觸。
沉默突觸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有功能的突觸,這種轉化可能是突觸成熟及學習和記憶的基礎,這引起了神經科學家的極大興趣。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這種轉化是由於激活了突觸前神經元小G-蛋白CDC-42,增加了突觸末梢骨架蛋白的聚合,從而促進了神經遞質谷氨酸釋放。
同期雜誌發表評論指出,該工作“清晰地闡明了突觸發育早期沉默突觸轉化為功能突觸的深入機制……”,很好地解釋了“早期研究發現的一些互不聯絡的現象”。這一研究成果將對突觸發育和突觸可塑性研究領域産生重要影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