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服務信息>> 科普
 
狂犬病科普知識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8月15日   來源:衛生部網站

    狂犬病又稱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人狂犬病,表現為急性、進行性、幾乎不可逆轉的腦脊髓炎,臨床出現為特有的恐水、怕風、興奮、咽肌痙攣、流涎、進行性癱瘓,最後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狂犬病是迄今為止人類病死率最高的急性傳染病,一旦發病,病死率高達100%。全球有87個國家和地區有狂犬病發生,但主要分佈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其中98%在亞洲,中國的發病人數僅次於印度,居世界第二位。自1997年起,我國部分省份狂犬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特別是近3年來,部分地區疫情上升十分明顯,發病和死亡人數不斷增多。

    野生動物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宿主。患狂犬病的犬是人感染狂犬病的主要傳染源,其次是貓,野生動物中的狼、狐狸等也能傳播本病。外貌健康而攜帶病毒的犬等動物,亦可起傳染源的作用,感染人類。患者唾液中含有少量病毒,但直接感染他人者甚少。

    人狂犬病基本上是因為被唾液中含病毒的狂犬病動物咬傷而感染。病毒不能穿過非破損皮膚,如果皮膚受到抓傷或擦傷,被狂犬病動物舔一下都是很危險的。唾液中含病毒的犬等動物用舌舔人的粘膜、口腔、肛門和外生殖器粘膜和皮膚也可造成感染。實驗動物可經食入含病毒的食物受染,也可經肛門受染。狂犬病毒也可經氣溶膠而傳播,因此,醫護人員、密切接觸者、實驗室工作人員在接觸狂犬病患者或進行狂犬病毒有關實驗時,均應進行呼吸道隔離。

    不同性別、年齡、職業人群對狂犬病普遍易感。由於接觸動物的機會不同,在男性青壯年農民中發病較多。從近年來我國狂犬病的發病病例看:男性約佔65—70%;不同年齡組發病數不同,0—7歲的兒童約佔17%,8—19歲的青少年約佔23%,20—60歲年齡組約佔50%。由此不難看出狂犬病對兒童與青少年的危害很大。某些職業如獸醫、野外工作者、實驗室工作人員以及居住在發展中的熱帶地區的人們有較多危險感染狂犬病。

    人被帶毒的犬或其它動物咬傷後,視咬傷的部位及傷口的深淺、大小而潛伏期有所不同。咬傷部位在頸部以上且傷口又重者,潛伏期可短至數日,咬傷四肢遠端傷口輕者,潛伏期較長,可至幾年,十幾年。

    人狂犬病臨床類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狂躁型,常出現興奮症狀,尤其是恐水,80%的狂犬病屬於此型;另一種為麻痹型或稱啞型狂犬病,無明顯興奮症狀,一般不出現恐水,不足20%的患者為此型。犬狂犬病的臨床表現與人狂犬病相似,在前驅期多數表現為對主人似乎異常馴服,但在輕微刺激下就要咬人,大多為陌生人;少數病犬則離群,對主人也淡漠無情;進入興奮期後,病犬起臥奔跑追逐,呼叫無常,繼而出現吞咽困難、聲音嘶啞、行動蹣跚、垂尾滴涎、以至進行性癱瘓、呼吸衰竭而死亡。全程2~3天。

    狂犬病的預防主要包括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接種疫苗等幾個步驟。

    控制傳染源主要是家養犬免疫、消滅流浪犬,以及對可疑病犬和貓的捕殺。對家養犬進行登記,給予預防接種。狂犬、狂貓立即擊斃,以免傷人。咬過人的家犬、家貓等應設法捕獲隔離10天。病死動物應焚燒或深埋,不可剝皮食肉。

    一旦被動物咬傷或抓傷,一定要儘快正確清洗傷口和應用狂犬病免疫製劑,防止發病。傷口必須用肥皂水或清潔劑全面沖洗,沖洗的目的是破壞傷口處的病毒,防止其增殖和穿入周圍神經。沖洗後必須用酒精棉、碘酊或0.1%季胺鹽溶液(傷口無殘留肥皂水時方可使用,因為這兩種物質相互中和)消毒。條件理想時,傷口應暴露24~48小時,防止病毒穿入神經纖維。如果有免疫血清,可注入傷口底部及周圍。傷口縫合或包紮應儘量避免,如果必須縫合最好在疫苗接種同時給予特異性抗血清。

    免疫製劑應用:狂犬病免疫製劑包括被動免疫製劑與主動免疫製劑兩種。被動免疫製劑具有高度抗狂犬病的特異性,作為疫苗治療的輔助治療已證明有效。被動免疫製劑應用越早越好。在注射動物源抗狂犬病毒血清之前應先作敏感試驗,陰性者方可使用。陽性者進行脫敏處理後也可應用。主動免疫製劑(接種疫苗)使被接種者産生保護性免疫反應。狂犬疫苗經過長期實驗室與流行病學效果觀察,已被證明是一種安全、有效的疫苗。免疫程序為0、3、7、14、30天各注射1針。

    到目前為止,狂犬病仍然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致死性疾病,發病後以對症治療為主,包括:隔離病人,防止唾液污染,儘量保持病人安靜,減少光、風、聲等刺激,狂躁時用鎮靜劑。加強監護治療,包括給氧、必要時切開氣管,糾正酸中毒,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有心動過速、心律失常、高血壓等可用b—受體阻滯劑或強心劑。有腦水腫時給予脫水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