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重慶啟動抗旱救災重大科技專項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1日   來源:科技日報

    今年入夏以來,重慶市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高溫乾旱,全市40個區、市、縣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災,給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造成嚴重影響。重慶市委書記汪洋為此作出批示:“要發揮科學技術在抗旱救災中的作用”。重慶市科委和市財政局緊急撥款200萬元,下達一批抗旱救災科技計劃項目,同時面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科技項目,為抗旱救災工作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重慶市此次緊急下達的抗旱救災科技項目包括:

    一、在發生嚴重高溫乾旱的地區開展主要種質資源田間搶救保護,對面臨乾旱威脅的果樹等多年生種質資源建立保護檔案,並建立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圃(基地)和原種繁育基地,同時改擴建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研發大規模、低成本、高效率的活體材料保存新技術。

    二、推廣免少耕、地膜覆蓋、秸稈還田、旱地秸稈覆蓋和測土配方施肥等抗旱節水技術,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作物抗旱能力。開展茶園淺耕除草、鋪草覆蓋、科學施肥、合理採摘等抗旱技術和樹冠改造等災後恢復技術。推廣應用滴灌、微噴、微蓄微灌等節水技術,改進地面灌溉濕潤方式,發展局部濕潤灌溉。推廣土壤管理、地面生物覆蓋、樹體保護、穴施貯肥水、地膜覆蓋等樹苗保護技術和滴灌、噴灌、微噴、埋土罐法等節水灌溉技術。

    三、研究開發高溫條件下主要秋播蔬菜集約化育苗和速生豐産優質生産技術,加快批量早秋蔬菜生産,保障市場供應。

    四、主要木本作物高溫乾旱應急減災技術研究示範。研究內容包括柑橘、茶樹、花椒抗旱生理與旱情監測技術研究,以及柑橘、茶樹、花椒地面生物覆蓋、節水灌溉、樹體保護等抗旱減災關鍵技術研究。

    五、病險水庫(渠)土石壩乾裂損傷的快速檢測及修復技術研究。研究內容包括乾旱區重點病險水庫(渠)土石壩損傷情況調研,適用於病險水庫(渠)土石壩乾裂損傷的快速檢測技術研究,病險水庫(渠)土石壩乾裂損傷的修復技術研究,水面下的土石壩搶修施工關鍵技術與材料等。

    六、高效集水設施(水窖、滴灌等)規範化建設技術研究示範。研究內容包括雨水高效收集技術研究,雨水存蓄技術,雨水利用技術,不同種類集水設施、沉沙池選擇及建設規範等。

    七、森林滅火彈研製。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森林滅火彈總體方案研究,高靈敏度碰炸引信研究,滅火劑及滅火劑拋撒技術研究等。

    八、啟動旱澇災害監測預警決策服務系統研究。研究內容包括旱澇災害發生機理、規律及基於GIS的旱澇災害精細化空間分佈技術,主要作物旱澇災害的實時監測和災情評估方法,基於GIS平臺的旱澇災害動態模擬和監測預警決策服務系統等。

    九、主要農作物品種耐高溫乾旱能力評價體系研究。研究內容包括水稻、玉米、蔬菜、柑橘、茶葉等主要農作物耐高溫乾旱評價體系構建,主栽品種耐高溫乾旱鑒定與評價。

    與此同時,重慶市組織專家服務團,由市科委領導帶隊深入基層進行抗旱技術指導,並通過專家服務團、科技特派員下農村行動等有效形式,及早研究提出災後恢復生産的技術措施,指導災後的生産恢復和科技攻關。同時,為做好抗旱技術儲備,重慶市面向全社會徵集抗旱防旱科研項目,主要方向為主要農作物耐高溫抗旱新品種選育及新材料的創制,木本植物、蔬菜速生技術,高溫乾旱引起的次生性災害(地質災害、傳染病、工業污染等)研究,高溫乾旱後農業生態修復技術,找水、節水灌溉技術,水庫、塘堰修復技術,人工增雨技術等。(記者 馮競) 

 
 
 相關鏈結
· 重慶市委市政府通報重慶特大旱災及抗旱救災情況
· 《全國抗旱救災防病預案》(衛監發〔1998〕15號)
· 《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