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上空正在出現一個有史以來最大的臭氧層空洞。美國宇航局在19日公佈了一項觀測結果:南極臭氧層空洞面積達到了2745萬平方公里,幾乎相當於整個亞洲面積(包括島嶼)的2/3。
這個觀測數據再一次引起了人們對於臭氧損耗的警覺,然而,學術界數天來的反應卻“非常平穩”。
“對於研究臭氧的人來説,這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它主要是南極地區獨特的氣候條件造成的。”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庚辰研究員説。
和其他地區沒有直接聯絡
近兩年來,南極臭氧層空洞面積在逐步縮減,甚至出現了“癒合”的跡象。而今年的形勢卻急轉直下,自然讓人感覺出乎預料。
王庚辰認為,應該科學對待南極臭氧空洞出現的波動,過多的“推論”是不恰當的,因為南極上空存在著特殊的空氣動力學、化學過程。
決定南極臭氧空洞大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極渦”活動的強弱。“極渦”是指冬季在南極上空出現的氣旋。由於南極的中心是大陸,四週是海洋,海陸分佈均勻,因此“極渦”比較穩定。穩定的“極渦”把南極上空的空氣孤立起來,切斷了與中低緯度空氣的交流。在這個“小系統”內,能夠破壞臭氧層的物質濃度很高。“極渦”活動越強,維持時間越長,南極臭氧層受到的破壞就越大。另外,低溫會在南極形成一種特殊的極地雲層,消耗臭氧層物質(ODS),因此更加容易“摧毀”臭氧。
“南極臭氧層空洞的最新變化,南極工作者對此應該給予關注,它對南極地區的生態環境會有很大影響,甚至會對考察隊員産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對待臭氧損耗,不能過分誇大,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王庚辰説,大氣層中的臭氧損耗的趨勢是由平穩走向下降,南極創紀錄的臭氧空洞的出現並不意味著臭氧的耗損越來越重了,也不會改變這個趨勢。
“南極今年創下了記錄,是否北極也會出現大空洞,甚至影響到我們中緯度地區?”對於這個問題,王庚辰也給出了確切的答案:它們之間其實並不存在這樣的直接聯絡。
據悉,大氣物理研究所對北京上空臭氧層一直進行持續觀測,近期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現象。
不應成為發達國家“又一次賺錢的機會”
儘管大氣中ODS類物質還在消耗臭氧,但其濃度已經總體穩定下來,作為製冷劑的f-11、f-12在大氣中的濃度已經明顯下降。
根據《京都議定書》要求,我國將在2007年7月1日前停止包括全氯氟烴和哈龍等OSD物質“非必要用途外的生産和消費”。數十個行業將受到影響。今年“國際臭氧層日”前夕,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加入相關國際公約後,給國內企業研發替代技術、生産替代品留下了巨大的市場空間,但是由於國內企業缺乏技術創新意識和技術儲備,使得他們在生産ODS替代品時,只能對國外技術亦步亦趨。而國外研發的替代技術受到專利的保護,引進不但需要高昂的專利費,而且還面臨種種阻礙。
“發達國家應該在這方面多做貢獻,它們從工業革命開始後就排放。對於現在大氣中所積累的ODS物質,它們的責任當然要比發展中國家大得多。”王庚辰説:“發達國家理所應當應該提供相應的基金、技術支持,而不應該作為又一次賺錢的機會。”(記者 胡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