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全國航天育種衛星返回種子地面育種工作”啟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15日   來源:光明日報

    由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的138個科研院所、大學及企業參與的“全國航天育種衛星返回種子地面育種工作”日前在中國農科院正式啟動。這是繼雜交水稻研究後我國組織實施的又一次大規模的農業科研聯合攻關項目。有關專家表示,經過5年的全國大協作,預計可創造出200多個 育種新材料、10多個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優異新品種,將産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地面研究是整個航天育種工程項目的核心,需要進行連續多年的艱苦工作。據“全國航天育種協作組”組長、中國農科院院長翟虎渠介紹,這一大協作將把9大類生物材料,按照統一的育種試驗規範,在不同的生態區域建立航天誘變育種基礎群體,鑒定篩選突變體,創制對農作物品質、産量、抗性和生育期等有重大影響的新種質、新材料,培育新品種,並充分利用已經建立起來的國家與地方兩級種子推廣體系,加速航天新品種的示範和推廣;還將同步開展空間單一或協同環境因素作用於生物體的效應模式的比較研究,探索航天環境誘變農作物基因組DNA變異的機理。

    據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介紹,自1987年以來,我國利用航天育種技術已經誘變育成一系列高産、優質、多抗的作物新品種、新品係及新種質,並應用於生産,初步顯示了航天育種技術變異幅度大、有益變異多、可獲得在地面傳統誘變育種中難以得到的效果等優勢與特點,是快速培育優良新品種的有效新途徑。(胡其峰)

    新聞背景為加快航天育種誘變機理及相關技術的研究,推動航天育種事業的發展,2003年,國務院批准發射育種專用衛星,實施航天育種工程項目,實施總體上分為星箭工程和地面研究工程兩個階段。我國第一顆專門服務於農業科技的返回式航天育種衛星——“實踐八號”于2006年9月9日15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衛星上裝載了經過認真篩選的9大類、2020份生物材料,涉及水稻、麥類、玉米、棉麻、油料、蔬菜、林果花卉和微生物菌種等152個物種,總重量208.8公斤。經過15天在軌運行,返回艙于2006年9月24日10時44分在四川省遂寧地區成功回收。9月26日,國防科工委在北京將返回艙農作物種子正式交付農業部。

 
 
 相關鏈結
· 航天育種走進百姓生活
· 我國航天育種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建立新育種體系
· 由航天育種衛星搭載遨遊太空的航展會會旗抵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