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呼吸”床單、打火機、高爾夫球桿、護膚霜、計算機芯片和抗菌襪……援引美國“納米新産品項目”機構的最新統計數據:目前全球使用納米技術的産品有700多種。
如果這些産品中的納米顆粒潛入了人體細胞,後果將如何?目前我們還不得而知。正如科學院白春禮院長指出:我們要有“科學發展觀”的思想,不能再走20世紀“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因為這條路已經給人類帶來了太多的災難。我們要在發展納米技術的同時,同步開展其安全性研究,使納米技術有可能成為人類第一個在其可能産生負效應之前,就已經過認真研究,引起廣泛重視,並最終成為能安全造福人類的新技術。
“納米”進入百姓生活
早在若干年前,納米(nm)作為一種計量單位開始走入人們的研究領域:1納米是1米的十億分之一,人的一根頭髮絲的直徑相當於6萬納米。凡和人們生活相關的東西,納米技術似乎都能滲透:建材、塑料、紡織、醫藥、能源、農業、化粧品……
“納米技術的發展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變化,這是可以預見的,比如,能源方面,由於更精確更合理地利用原材料,使得資源得以大大節約。美國就計劃用納米技術節約10%的照明能源;再如,紡織業上,使用納米材料處理的布料將更抗菌、更耐磨;還有材料加工上,許多産品用納米材料作為包裝更具防腐功能;甚至農業,已經上市的有納米農藥、肥料等等。”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高能物理研究所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聯合實驗室主任、“人造納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及解決方案探索”973項目首席科學家趙宇亮告訴我們:“應該説,納米技術將會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
對於市場上出現的越來越多的納米産品,人們不禁看花了眼:納米牙膏、納米玩具、納米冰箱、納米服裝……“納米”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包圍了我們的生活。市場真有如此多的納米産品嗎?或者真如許多廠家吹噓:我們已經擁有了“納米”的春天?對此,趙宇亮説:“現在市面上打著‘納米’旗號的産品,有一些其實不能稱為納米産品。納米産品的鑒定問題目前在全世界都還沒有解決,因為還沒有標準的鑒定方法、鑒定程序、鑒定指標等等。但現在各國已經把相關工作提上了議程,中國成立了國家納米標準委員會,有些國家正在從法律上建立相關的規章。”
“納米”可能潛在的危險
納米顆粒物並不只是新時代納米技術的産物,人類其實早與納米顆粒共存。汽車尾氣、各種燃燒過程等,都會産生大量的納米粒子。據估算,在大街上行走的人,每小時通過呼吸空氣吸進的納米粒子大約有1億個。
納米粒子很小,比細胞小上千倍。由於小尺寸效應、量子效應和巨大比表面積等,納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質。在進入生命體後,它們與生命體相互作用所産生的化學特性和生物活性,與化學成分相同的常規物質有很大不同。前期研究表明,一些人造納米顆粒在很小劑量下容易引起靶器官炎症;容易導致大腦損傷;容易使機體産生氧化應激;容易進入細胞甚至細胞核內;表面吸附力很強,容易把其他物質帶入細胞內;有隨納米尺寸減小生物毒性增大的趨勢;表面的輕微改變導致生物效應發生巨變等。
“納米”安全性解讀
美國“納米新産品項目”機構的首席科學顧問安德魯·梅納德在早些時候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撰文指出,納米産品有害的説法目前主要停留在理論上,但可信度較高。專家解釋説,許多研究表明,納米顆粒大小、比表面積、可溶性和表面化學性能等因素,均可能決定納米材料是否有潛在危害。這種情形就像人吸入灰塵可能患病那樣,納米材料的潛在毒性還在於其組分及物理特性的影響,隨納米顆粒的組成,大小,表面性質等而不同,我們無法一概而論。
納米材料的生物效應與毒性的研究數據,目前還很少。初步的實驗證據提示我們,即使化學成分相同的物質,它的微米顆粒與納米顆粒也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效應,這些生物效應,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大量未知的問題需要研究。
趙宇亮認為,至今還沒有直接證據説明納米顆粒對人體造成了直接危害。我們要在危害還沒出現之前就去發現問題,尋找解決方案,這就是科學發展觀的思想,盡最大努力不對我們的環境和健康造成危害的前提下,來發展納米科技,造福人類。納米技術是國家利益的體現,也是國家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選擇。各個國家都在搶佔納米科技和市場的制高點,而未雨綢繆,嚴格保證納米産品的安全性是關鍵。(記者 蔣秀娟 實習生 張剛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