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中國氣象局和中國科學院等12月26日在京聯合召開《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新聞發佈會。發佈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在我國尚屬首次。
評估報告給出的主要結論包括: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將導致越來越嚴重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預測到2020年,我國年平均氣溫可能增加1.3—2.1度,年平均降水量可能增加2%—3%,降水日數在北方顯著增加,降水區域差異更為明顯。由於平均氣溫增加,蒸發增強,總體上北方水資源短缺狀況將進一步加劇,未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增加趨勢。我國農業、水資源、森林與其他自然生態系統、海岸帶與近海生態系統等極易受全球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自然災害將有進一步加劇的可能。
報告共分三個部分:“氣候變化的歷史和未來趨勢”、“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適應”和“氣候變化的社會經濟評價”。該報告系統總結了我國在氣候變化方面的科學研究成果,全面評估了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近百年來的氣候變化觀測事實及其影響,預測了21世紀的氣候變化趨勢,綜合分析、評價了氣候變化及相關國際公約對我國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提出了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立場和原則主張以及相關政策。
評估報告編寫工作于2002年啟動,在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的指導下,國家12個部門密切配合,組織了跨學科、多領域的綜合研究,歷經四年完成。國家科技部副部長李學勇在發佈會上説,《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是我國編制的第一部有關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國家評估報告,其意義,一是向國際社會進一步表明我國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二是為我國參與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事務提供科技支撐,為未來我國參與全球氣候變化領域的研究指出了方向。(記者 金振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