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家住武漢市漢口區開明路38號4樓的劉先生可急壞了。由於5樓的水管被凍裂了,自來水衝進了他的房間,水深足有10厘米,家中物品全都浸在了水中,劉先生不得不向供水熱線告急;而與此同時,在漢西鐵路小區,兩棟居民樓內4樓以上的十幾戶居民及許多小區居民家中都停水了,消防部門不得不出動消防車供水救急。
可以説,人們對這場暴風雪投以高度關注就是從“武漢低溫凍裂水管”事件開始的。1月25日,第三次大範圍雨雪天氣再次襲來,青藏高原、西北地區東南部、江漢平原、黃淮、江淮、江南北部、雲南西北部等地區再降中到大雪。25日上午,中國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Ⅲ級響應命令,各地氣象部門立即進入迎戰狀態;28日上午,應急相應命令升級為Ⅱ級,應對暴風雪形勢更加嚴峻。
一月暴風雪肆虐我國
2008年1月10日以來,受冷暖空氣共同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大範圍的持續雨雪天氣。西北地區東部、華北、黃淮、江淮、 江漢、江南北部等地都出現了降雪或雨夾雪,一些地區出現暴雪;貴州、湖南、陜西、安徽等省出現了近20年來少見的持續雨雪冰凍天氣,其中湖南省冰凍範圍達到1992年以來最大。
這場範圍廣、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的冰凍或雨雪天氣,給湖北、湖南、安徽、貴州、江西、河南等地的交通、電力、農業及人民群眾生活都造成了嚴重影響和損失。
1月17日,由於持續多日的低溫,江西電網用電負荷創下歷史最高負荷;安徽大別山區因普降大到暴雪,導致三峽電力大動脈湖北宜昌至上海的 500 千伏直流輸電線路安徽霍山張衝段因覆冰嚴重 ,4座500千伏線塔倒塌。
雨雪冰凍天氣還造成部分地區的交通運輸受到嚴重影響。貴州省內9條交通主動脈先後封閉,導致貴州公路交通基本癱瘓。18日-20日,河南省境內20條高速公路因大雪全線封閉,新鄭機場關閉19個小時,延誤航班90個,近6000名旅客滯留。
據統計,截至1月25日,雨雪冰凍天氣已造成鄂湘皖黔贛豫陜等11個省(區)3800多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76億元,死亡22人。其中湖北、湖南、安徽損失較重。
大氣環流異常是導致暴雪主因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高輝博士介紹,這次暴風雪發生的氣候背景主要與大氣環流異常及“拉尼娜”事件有關。
1月以來,,北半球歐亞地區副熱帶系統偏強偏北,歐亞中緯度高度場分佈西高東低。這樣的環流配置,致使高緯冷空氣不斷分裂南下,但是較強副熱帶系統卻阻擋南下的冷空氣,使得冷暖空氣的交匯在我國中東部地區,形成從黃河流域到江南北部區域的雨雪天氣。
與此同時,這次全國大範圍的雨雪天氣也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正在發生的“拉尼娜”事件有關。國家氣候中心監測表明, 2007 年 8 月形成的“拉尼娜”事件有可能將持續到 2008年夏季之前,並達到中等或者偏強。統計分析表明,強拉尼娜事件發生的當年冬季 , 中緯度大氣環流的經向度加強,即冷空氣活動頻繁,易造成我國北方和東部大部地區氣溫偏低,長江以北地區降水偏多。
造成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大氣環流異常,而環流異常與全球變暖的大背景是分不開的。全球變暖使得水循環加快,降水率加強,引起大氣潛熱釋放增加,從而影響了風暴強度。
國家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員楊貴名介紹,與多年相比,今年這場暴風雪最大的特點就是雨雪天氣過程時間間隔短。楊貴名説,三九天雨雪天氣頻發並不少見,但是今年15天之內發生了三次過程, 幾乎一星期一次,而且每次都是持續時間較長的大範圍的降雪,這在歷史上是比較罕見的。
為什麼今年大雪遲遲不肯“退去”呢?楊貴名説,這主要是因為大氣環流一直穩定在我國黃淮、江淮地區上空,因此造成降雪持續。楊貴名介紹,影響我國的冷空氣主要有幾大特點:一種是冷空氣團是從極地方向過來,如蒙古國、貝加爾湖方向,冷空氣較強,主要以大風、降溫過程為主。一種是冷空氣團從西伯利亞方向過來,也會帶來大風降溫的天氣,但強度沒有從北路過來的強。還有一種就是從西路過來,比如從冰島沿途過來,經過歐洲地中海這個方向過來的自西向東過來的冷空氣,這類冷空氣就容易帶來大範圍的降雪過程。我國今年連續出現降雪過程,就是由於從西路來的西南暖濕氣流與東路貝加爾湖以東的冷空氣在黃淮、江淮、江南北部一帶相遇,再加上黃淮一帶暖濕氣流比較活躍,容易出現大的暴雪天氣。而一段時間以來,大氣環流穩定少變,西南暖濕氣流和冷空氣一直持續在北緯30度以南,因此造成了持續半個多月之久的降雪。
應對暴風雪迫在眉睫
高輝説,冰雪災害是一種常見的氣象災害。我國屬季風大陸性氣候的國家,冬、春季天氣、氣候諸要素變率大,導致各種冰雪災害每年都有可能發生。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冰雪災害成災因素複雜,致使對雨雪預測預報難度不斷增加。
研究表明,我國冰雪災害種類多、分佈廣。東起渤海,西至帕米爾高原;南自高黎貢山,北抵漠河,在縱橫數千公里的國土上,每年都受到不同程度冰雪災害的危害。歷史上我國的冰雪災害不勝枚舉。1951-2000年,我國範圍大持續時間長且災情較重的雪災就達到近10次。
我國冰雪災害呈線、面狀分佈,且多數發生在經濟基礎較薄弱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抗災能力差,因災經濟損失相對較大,已成為制約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類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及全球氣候系統的變化,也正在改變雪災等氣象災害發生的地域、頻率及強度分佈。植被覆蓋度的減少,裸地的增加,導致草地退化,為雪災災情的放大提供了潛在條件。
因此,除了在氣候變暖背景下,積極做好災害防禦措施 , 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和人員傷亡外,還要提高公眾對暴風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防範意識,及早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專家提醒,在暴風雪天氣易發的季節,公眾應密切注意天氣預報,加強交通安全保障,及時清除路面冰雪;加強水、電、氣及通信設施的除冰除雪和防凍工作;加強農村房屋、蔬菜大棚等農業基礎設施的加固工作,固緊室外搭建物;加強戶外工作人員及農民的防寒保暖工作。 (記者 崔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