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7月3日電(記者周潤健、蔡玉高)7月4日16時,地球過遠日點。這一天地球離太陽最遠,是一年裏看到太陽“最小”的一天,也是整個地球得到太陽能最少的一天。距離太陽遠了,按理説天氣應當涼爽,為什麼反而熱了呢?天文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據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地球和太陽系中的每顆行星一樣,都沿著自己的橢圓軌道環繞著太陽旋轉。因此,軌道上就有一點離太陽最遠(15210萬千米),叫做地球的“遠日點”;還有另外一點離太陽最近(14710萬千米),叫做地球的“近日點”。地球在夏至後過遠日點,通常在7月初;在冬至後過近日點,通常在1月初。由於地球軌道的偏心率很小,為0.017,地球近日點到太陽的距離比遠日點到太陽的距離只少500萬千米。
從地球上看,7月4日的太陽確實比半年前的小一點兒,但除了天文臺的專業人員使用精密儀器測量之外,一般市民用肉眼是分辨不出“大太陽”和“小太陽”的。因此,地球距離太陽的遠近對地球接收太陽熱量的多少並無太大影響。
天文專家指出,地球四季變化的主宰原因並不是距離太陽遠、近造成的,而是由於地軸的傾斜,現在正是北半球傾向太陽的時期,比南半球得到的陽光多了一倍,所以北半球天氣炎熱,而南半球正處在寒冷的冬季。
趙之珩説,有意思的是,根據“歲差”變化,在1.3萬年以後,地軸的角度會發生變化,屆時,地球過近日點和遠日點的時間就要“對調”了,也就是説,地球過遠日點的時間通常為1月初,過近日點的時間,則在7月初。這樣的話,地球過近日點時,北半球的夏天會更熱,地球過遠日點時,北半球的冬天會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