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7月21日電(記者蔡玉高 劉巍巍)500年一遇的日全食為我們帶來了什麼?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表示,對於公眾而言,日全食將是一場難得的天象盛宴;對於天文學家而言,日全食則是天文觀測的好機會。
王思潮介紹,日全食時公眾可欣賞到6大迷人景象:鑽石環弧光乍現、貝利珠璀璨奪目、俯視大地飛影驚魂、仰觀日輪儀態醉人、久違水星露真容和遠眺地平若夢幻。只要天公作美,觀測者在保護好眼睛的前提下,只要用心觀測,肯定能欣賞到這些美景。
內行看門道。500年一遇的日全食為天文學家提供了最好的觀測機會。據了解,國內天文臺均有項目參與了此次日全食科學觀測活動,主要項目有閃光譜、日冕光譜、白光日冕17點觀測、水內小行星多點觀測、射電流量觀測、閃光譜偏振、日冕精細結構等。
王思潮表示,日全食首先是觀測日冕的好機會。日冕是太陽最外圍大氣。日冕的範圍很大,用日冕儀只可以觀測到接近太陽表面的那部分日冕,一般叫做內冕。而平時要觀測日冕,需要用特別的日冕儀。此次日全食,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大學天文係和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合作,組織了白光日冕尤其是內冕高時空分辨率的觀測。
水內小行星尋找也是近年來國際天文學界一直致力開拓的。日全食時,天空黑了下來,天文學家就可看到平時難得一見的水星。科學家假設水星軌道內也有一個小行星帶,至今,這個猜測未能被證實。紫金山天文臺此次在全食帶佈置了3個觀測點,尋找水星軌道以內的小行星,希望能在全食的短暫時間裏能夠有所發現。
“但願天空作美”,王思潮表示,每一次日全食觀測都會給人類研究太陽積累大量寶貴的數據,而這些數據是我們進一步認識太陽的基礎。
日全食與地震沒有必然關聯
針對互聯網上關於日全食會引發地震災害的説法,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預報部副主任蔣海昆21日指出,日全食與地震沒有必然關聯。蔣海昆説,從統計數據看,20世紀以來,我國發生6級以上地震870多次(含台灣地區),日全食共計出現過8次。這8次日全食前後15天之內,都沒有6級以上的地震發生。7月22日是天文大潮點,有人擔心日食時,日月對地球的引潮力增加導致引發地震。對此,蔣海昆説,這一顧慮沒有必要。只有在某些特殊時點,某一區域處於較高地殼應力狀態,已達到臨界點,並且引潮力加載適合時才有可能出現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