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我國小麥條銹病研究取得五大突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31日   來源:科技日報

    12月26日,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康振生主持完成的教育部高校科技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小麥與條銹菌互作的分子機理研究”,在陜西楊淩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專家鑒定。以中科院院士魏江春為主任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目研究方法先進,取得多項創新性成果,為揭示條銹菌的致病機理及小麥對條銹菌抗性機制奠定了基礎,對小麥抗條銹的遺傳改良及條銹病的持久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據介紹,小麥條銹病是我國小麥最嚴重的病害,流行性強,分佈廣。流行年份可使小麥減産20%—30%,嚴重時甚至顆粒無收。

    康振生團隊經過10年努力,終於在防治小麥條銹病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揭示了小麥—條銹菌親和與非親和互作中活性氧迸發特徵、産生部位、作用靶位及與寄主細胞過敏性壞死發生的時序關係,明確了活性氧迸發在小麥抗條銹菌中所起的作用。二是從轉錄組水平上明確了小麥與條銹菌互作中基因表達的種類、數量及表達特徵。三是利用RACE技術結合電子克隆以及文庫篩選的方法,克隆了過敏性壞死蛋白基因家族、細胞程序性死亡抑制基因等19個小麥抗條銹相關基因,通過病毒誘導的基因沉默技術進行基因功能驗證,獲得可提高小麥抗條銹性的候選基因5個。四是構建小麥條銹菌夏孢子萌發特異性的cDNA文庫,明確了小麥條銹菌夏孢子萌發特定時期的基因表達特性和基因信息,獲得一批與小麥條銹菌生長髮育與致病性相關的候選基因。五是建立了小麥條銹菌快速分子檢測技術並已用於我國小麥條銹病的流行監測,建立了小麥條銹菌的微衛星分子標記體系及主要流行生理小種的SCAR檢測標記,為準確地監測小麥條銹病發生及生理小種的分子鑒定提供了技術支撐。(支勇平 記者 張哲浩)

 
 
 相關鏈結
· 中國科學家發現決定稻米食用品質的基因調控網絡
· 西南大學優質高産水稻新品種通過專家組驗收
· 江西:3個水稻品種(組合)被確認為國家超級稻
· 我國科學家參與發現控制米粒重量基因
· 超級雜交稻“種三産四”豐産工程取得初步成功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