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是第二個“多發性硬化日”,專家提醒,突感肢體無力,需警惕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生。另外,除了遺傳的易感性外,患者在15歲之前的某種病毒感染也可能是多發性硬化症的誘因。
多發性硬化症潛伏性強威脅大
“這是一種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病灶位於腦部和脊髓,它是除外傷之外最容易致殘的疾病之一。”北京醫院多發性硬化診療中心張華教授表示,多發性硬化的“硬化”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而不是皮膚、關節等身體其他部位,肉眼看不到任何“硬化”表現,由於潛伏性強,所以威脅巨大。
據介紹,多發性硬化主要侵犯腦、脊髓和視神經。根據病變部位不同,患者可出現多種表現。“如果是視神經被破壞,可能出現急性視力衰退,甚至幾天內就失明。如果小腦有病灶,則可能逐漸出現走路不穩、手抖等。”張華解釋説,如病灶發生在脊髓內,可能出現尿失禁。此外,很多患者在病變過程當中將漸漸體會軀幹和四肢無力、麻木、刺痛、燒灼等感受,直至癱瘓、無法行走。
“多發性硬化症最可怕之處就是症狀常常表現為間斷的復發和緩解。包括視力模糊、四肢無力、疼痛、排尿不暢、行走不穩和疲勞等;反復發作,且沒有特異性的診斷方法。”張華透露,什麼時候發病無法預知,每次發病的症狀可能重復也可能消失,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新症狀,且隨著病情的發展每況愈下,最終引發肢體殘疾、視力下降甚至面臨失明的危險。“多發性硬化症是目前尚不能根治的慢性疾病,而治療的目的僅是減少復發,減緩疾病進程。”張華無奈地表示。
15歲前的病毒感染可能是誘因
張華介紹説,近年來,多發性硬化發病率逐漸增高,現有的臨床觀察得出的結論表明,人們在15歲之前受到的某種病毒感染可能成為誘因,會造成多發性硬化。
患上多發性硬化是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的共同作用,這裡所説的遺傳並不是遺傳病,而是遺傳易感性,即人的體質;環境因素則是指病毒感染等。由於某些病毒含有與人體腦脊髓髓鞘成分相同的分子結構,免疫系統在清除病毒的同時也破壞了腦脊髓以及視神經的正常成分,於是人就患上了多發性硬化。
“一般認為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也就是説我們的免疫系統錯把髓鞘當成外來物質而加以破壞。個人體質或病毒都有可能促成這種免疫反應。”張華解釋説,現在科學研究認為,一些組織相關抗原是多發性硬化的易感基因。到目前為止,醫學界還找不出哪一種病毒為此病的元兇,根治多發性硬化症的藥物也沒有被發現。
“因為多發性硬化是以免疫異常為病因的疾病,防止免疫系統出現異常比用藥更為重要。”張華提醒突然肢體無力的人,一定要去醫院進行檢查。由於多發性硬化症與微生物感染有關,平時應積極鍛鍊,提高機體抵抗力,但不要做激烈的運動;可以在早晨和傍晚曬曬太陽,但不要暴曬。
張華表示,神經內科門診每月都有多發性硬化症確診病例,從年齡和性別來看,平均發病年齡為30歲,青壯年時期為發病高峰。女性患病率大約為男性的兩三倍。”張華如是説。
美國科研人員最近研究發現,“如果女性在年輕時肥胖,那麼她們今後更容易患多發性硬化症。”此外,澳大利亞一項新的研究認為,如果孕婦在懷孕頭三個月接受日光照射過少,所生的孩子日後患多發性硬化症的幾率可能會增加。這是因為,人體維生素D含量較低與多發性硬化症患病風險增加有關,肥胖者體內的維生素D水平往往較低,而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就是日光照射。專家們推測,如果孕婦接受日光照射不足,其腹中胎兒的中樞神經或免疫系統可能就會受到影響,從而使孩子長大後易患多發性硬化症。
多發性硬化症應標本兼治
專家還指出,即使得了多發性硬化症也不要過於恐慌。“要保持樂觀的心態。”張華説,對任何疾病來説,積極樂觀的心態都是一劑良藥。同時還要減少脂肪的攝入,儘量少吃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多食用高鈣食物及蔬菜水果,保證葉酸和維生素A、C的攝入;保持情緒穩定,學會勞逸結合。
“儘管多發性硬化到目前為止還是不能治愈的疾病,但並不意味著不能治療。它的症狀和疾病進程是能夠被我們所控制的。”張華表示,由於多發性硬化表現複雜多樣,每個患者的症狀可能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個體化治療。
張華介紹,此類疾病的治療一般分為兩個時期,一是急性期治療,大多使用激素等藥物,國內經驗相對豐富,但激素並不能延緩殘疾進展。在疾病緩解期仍需要規範治療,從而改變多發性硬化病情進展,以至避免殘疾發生。國際上最為通用的緩解期治療藥物是β-干擾素。
張華認為,多發性硬化診療的關鍵在於早期診斷及早期規範治療,但在我國,大多數患者、親屬甚至部分醫務工作者對多發性硬化及其治療缺乏足夠的認識,專科診治多發性硬化的診療中心及專家國內數量還不多,加之此病初期不容易與其他神經科疾病鑒別,相當多的患者貽誤了治療良機。另外,能夠延緩殘疾進展的有效治療藥品如β-干擾素依賴進口,價格較高並且沒有被醫療保險覆蓋,使中國的多發性硬化患者較國外患者發展為殘疾的比例要高。
“有的患者可能還會受到一定程度來自家庭、社會的歧視,甚至因此失去工作、家庭,進而對其的生活造成更大影響。”張華呼籲,應讓患者、親屬、醫務工作者以及公眾更多地認識了解多發性硬化疾病,對多發性硬化患者的治療給予關注,積極研發和探索有效的治療手段。(記者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