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江南稻飛虱發生發展氣象等級高 需加強防控治理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8月22日 08時41分   來源:中國氣象報

    報道 今年8月以來,受颱風影響,我國江南大部出現較強降水,適溫高濕的氣象條件有利於稻飛虱遷入和發生發展。預計2012年8月下旬,江南大部還將出現降雨過程,稻飛虱發生、發展氣象等級仍較高,需加強監測防治。

    據國家氣象中心農業氣象中心正研級高工宋迎波介紹,稻飛虱是危害我國水稻生産的主要害蟲之一,其蟲源在春夏季由南向北隨下沉氣流或降水落地繁殖,秋季則由北往南回遷。稻飛虱喜歡陰雨、高濕的天氣條件,高溫低濕的天氣條件則可以抑制其繁殖生長,在20℃~30℃的氣溫條件下適宜生長。

    7月,我國江南大部氣溫偏高,其中湖南東部、江西和浙江大部日平均氣溫大於30℃的日數達15天至25天,且降水總體偏少,高溫少雨的氣象條件不利於稻飛虱發生發展。但是,到了8月上旬,受颱風 “蘇拉”、“達維”和“海葵”的共同影響,江南大部出現較強降水,其中江西東部和浙江大部降水量為100毫米~250毫米,局部地區達250毫米以上,比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4倍,陰雨日數達4天至10天。這使江南大部地區日平均氣溫降至25℃~30℃,但也給稻飛虱的遷入與生存、繁殖提供了條件。

    來自中央氣象臺的消息,8月22日,湖南南部、江西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中到大雨;27日至30日,江南東部將出現較大降雨過程,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局部有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強降水過程有利於稻飛虱遷入和沉降。

    預計8月下旬,江南大部稻飛虱遷入氣象等級較高,其中浙江大部、江西西北部和東部、湖南北部等地氣象等級高;西南部稻區稻飛虱遷入氣象等級低;預計江南大部稻飛虱發生發展氣象等級較高,其中湖南中部、江西大部和浙江等地稻飛虱發生發展氣象等級高。

    氣象專家建議,8月下旬是江南稻飛虱的高發時段,一方面要加強稻飛虱監測,並選擇晴好天氣,及時採用藥劑或燈光誘殺等措施防治,抑制稻飛虱發展蔓延;另一方面要加強稻田水肥管理,及時清除雜草,保持合理的群體結構,促進稻田通風、透光,從而遏制稻飛虱發生發展的,減輕稻飛虱的危害。(記者 高琳)

    【氣象科普】

    濕害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濕害是土壤水分長期處於飽和狀態使作物受到的損壞。濕害使蔬菜根係活動受到抑制導致衰亡,影響蔬菜作物生長髮育和産量形成。

    雨水過多,地下水位升高,或水澇發生後排水不良,都會使土壤水分處於飽和狀態。土壤水分飽和時土中缺氧,使作物生理活動受到抑制,影響水、肥的吸收,導致根係衰亡,缺氧又會使不良氣體過程加強,産生硫化氫、甲烷等有毒物質,使作物受害。此時,土壤水分過多,也會使田間空氣濕度增大,植株生態環境惡化。

    濕害使蔬菜根係活動受到抑制導致衰亡,並造成土壤産生有毒物質,如硫化氫、甲烷等毒害菜苗;菜田漬濕板結,蔬菜長勢減弱、發黃、腐爛,不僅使冬播葉菜提早衰老,縮短上市供應期,也影響春播瓜豆生長髮育,推遲上市期。春季陰雨多,空氣濕度大,菜田漬濕,往往誘發各類蔬菜病害盛發,從而影響蔬菜作物生長髮育和産量形成。

    影響:

    濕害是小麥生産中的五害(濕害、凍害、幹熱害、草害、病蟲害)之一。近年湖北、淮北麥區、江蘇丘陵麥區等常見,每年都有不同積蓄的發生。受濕害的小麥根係長期處在缺氧的環境中,根的吸收功能減弱,造成植株體內水分反而虧缺,嚴重時造成脫水凋萎或死亡,因此濕害又稱為生理性旱害。從苗期至揚花灌漿期都可受害,苗期受害造成種苗霉爛,成苗率低,分蘗延遲,根係不發達,苗小葉黃;拔節抽穗期受害上部的三片功能葉分別較健株短20%、30%、36%,有效穗減少40%;揚花灌漿期受害功能葉早衰,穗粒數少,千粒重降低,出現高溫高濕早熟,嚴重的青枯死亡。生産上中後期發生的濕害較前期重,其中拔節孕穗期發生濕害損失最重,此間受害有效穗少,每穗粒數減少,粒重下降,産量降低。

    病因:

    在淮北麥區,濕害發生率雖然不是很高但為害不容忽視。近44年來,徐州地區有13年發生不同程度濕害,佔29.5%,可近10年澇漬為害增加,尤其是1989、1990、1991年連續3年出現連陰雨,且雨量較大,導致小麥大面積倒伏,粒重下降,霉爛發芽,給小麥生産造成巨大損失。1996年秋播後,連陰雨持續10天,降雨量達104.4mm,使銅山縣大部分小麥遭受濕害,損失嚴重。

    一是冬春陰雨連綿,日照時數不足,田間濕度大,地溫低,土壤含水量長期處於飽和狀態。如江蘇銅山縣1997年受濕害面積20萬畝,過分集中的降水是形成這次濕害的主要原因。96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近10天降雨量104mm,比常年同期增加79.7mm,比1997年同期增加90.8mm,雨水過多造成耕作層含水量過高,耕作層水分飽和,氧氣缺乏,根係長期處於缺氧狀態,呼吸受抑,活力衰退,吸收水、肥能力下降,且土壤中有機物質在厭氣條件下,産生還原性有毒物質毒害根係,根係生長不良,根量減少。這時植株體內的氮素代謝下降,功能葉葉片內氮素含量明顯減少,造成植株苗小葉黃或僵苗。二是地下水位高,特別是距河流湖泊較近的麥田或低窪水澆麥,地下水位都高,對麥苗的根係下扎造成為害。經測定濕害麥田小麥單株次生根僅2.98條,較對照減少1.54條,嚴重時幾乎沒有次生根。苗期受漬,雖然越冬期能緩慢生長,到返青時,單株次生根比正常減少2—3條,造成苗小葉少、色黃、僵苗到返青期,單株莖蘗和總苗數也較正常少,到拔節期單株莖蘗達5.7個,三葉以上的大分蘗不夠,較正常少0.626個,且分蘗素質較低,造成最終成穗數偏低。三是三溝不磁,排灌設施差,明水排不出去,暗水不能濾,溝廂不暢通,造成濕害發生。四是佈局不合理,尤其是水澆麥或稱水田麥,沒能實行連片種植,有的在冬灌田中插花種植,造成麥田明水排不出去,積水久之成災,出現嚴重青枯死苗。

    防禦:

    (1)及時清理深溝大渠。開挖完善田間一套溝,排明水降暗漬,千方百計減少耕作層滯水是防止小麥濕害的主攻目標。對長期失修的深溝大渠要進行淤泥的疏通,抬田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冬春雨水頻繁或暴雨過多,利於排漬,做到田水進溝暢通無阻。與此同時搞好“三溝”配套,旱地麥或水田麥都必須開好廂溝、圍溝、腰溝,做到溝溝相連,條條貫通,雨停田幹,明不受漬,暗不受害,提倡水澆麥大面積連片種植。

    (2)增施肥料。對濕害較重的麥田,做到早施巧施接力肥,重施拔節孕穗肥,以肥促苗升級。冬季多增施熱性有機肥,如渣草肥、豬糞、牛糞、草木灰、溝雜馬、人糞尿等。化肥多施磷鉀肥,利於根係發育、壯稈,減少受害。

    (3)摟鋤松土散濕提溫。增強土壤通透性,促進根係發育,增加分蘗,培育壯苗。摟鋤能促進麥苗生長,加快苗情轉化,使小麥增穗、增粒而增産。

    (4)護葉防病。銹病、赤霉病、白粉病發生後及時噴藥防治,此外可噴施“802”助壯素、植物抗逆增産劑、迦姆豐收液肥、惠滿豐、促豐寶、萬家寶等。也可噴灑“植物動力2003”10ml對清水10L,隔7—10天1次,連續噴2次。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純營養劑,每50g對清水20—30L噴施,效果好。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