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旅遊
 
“十一”黃金周順利結束 旅遊市場平穩有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0月09日   來源:國家旅遊局信息中心

    2006年“十一”黃金周已經順利結束。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全國假日協調機構各有關部門和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共同努力,緊緊圍繞“誠信服務、文明旅遊”主題,突出抓好旅遊安全、市場預測調控和政府公共服務,較好地實現了“安全、秩序、質量、效益”四統一的目標。旅遊市場又有較大增長,運行秩序整體平穩,文明出行成為亮點,服務質量投訴率有所下降,人民群眾又度過了一個歡樂祥和的國慶、中秋長假,為迎接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的召開營造了和諧的氣氛。現將“十一”黃金周旅遊運行的總體情況公佈如下:

    一、旅遊市場保持穩健增長。根據納入全國監測的39個城市和119個直報景區(點)的運行情況分析,本次黃金周旅遊市場繼續保持穩健增長。10月1日至7日,納入全國監測的119個景區(點)的累計接待人數比上年同期增長16.2%,累計門票收入增長8.4%。從區域看,上海、瀋陽、廣州、貴陽、西安、哈爾濱、蘇州、寧波、青島、武漢等城市以及九華山、武夷山、福建泰寧、曲阜三孔、武當山、華山等景區的遊客大幅度增長,增幅在20%以上;無錫、杭州、韶山、深圳,及千山、花果山、三峽大壩等城市和景區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

    二、市場秩序整體安全平穩。本次黃金週游客比去年同期又有增長,但旅遊市場秩序總體平穩。公安、交通、安監、旅遊四部委聯合召開旅遊安全事故分析會,有針對性地提出旅遊交通安全管理的對策和要求;國家旅遊局與中國科學探險協會聯合發佈探險旅遊安全提示和專家建議,加強了對自駕遊、自助遊、探險遊等的安全引導;全國假日辦與媒體密切合作,推出各種專項信息服務,拓寬了假日信息受眾面。除個別景區超過最佳接待量外,多數景區接待量都在最佳接待量和最大接待量之間。旅遊客運總體通暢,沒有出現大範圍的遊客滯留。旅遊服務質量有所提高,全國假日辦共接到投訴177起,投訴率有所下降。除在台灣發生的一起重大旅遊交通事故外,全國假日辦共接到旅遊安全事故報告3起,死亡3人。

    三、文明旅遊成為亮點。“十一”期間,中央文明辦、國家旅遊局發佈《中國公民國內旅遊文明行為公約》和《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文明行為指南》,全國假日辦及時做出了貫徹意見和要求,各地、各部門密切配合,廣泛開展倡文明、樹新風、促和諧活動。鐵路、民航等部門通過各種方式將公約和指南發放給旅客,北京、上海、濟南、無錫、鄭州、秦皇島、九寨溝等地通過設立文明監督崗、評選文明遊客等方式引導文明旅遊,瑞金、峨眉山、雲臺山、普陀山等旅遊城市和景區向全社會發出文明旅遊倡議。各地還注重把開展誠信經營活動與提升公民旅遊文明素質有機結合起來,廬山將誠信服務細化為文明服務;南京在全市旅行社開展誠信等級星級評定試點和“誠信旅遊進社區”活動;三亞各接待單位共同簽署旅遊行業誠信公約等,這些活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社會反映良好。

    四、農村旅遊日益興旺。農村旅遊已成為人們黃金周出遊的主要形式之一。國家旅遊局和各級旅遊部門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推出各種農村旅遊産品,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各地發揮資源優勢,將傳統的農村旅遊資源和新開發的農村旅遊項目進行優化組合,推出各種農村旅遊活動;農村旅遊服務明顯加強,貴州為農村旅遊開通省內包機及多條自駕車旅遊線路。“十一”期間,全國城市居民出遊選擇農村旅遊的約佔到70%,形成了大約7000萬人次規模的農村旅遊市場。北京、四川、貴州、浙江、江蘇等農村旅遊較發達地區,很多農民家庭僅七天的旅遊純收入就達萬元。很多農民説,“節日農村遊,遊客得享受,農民得增收”。

    五、健康休閒成為大眾主流。“十一”期間,各地休閒活動形式多樣、異彩紛呈,人們的假日休閒方式更加多樣,休閒內容更加豐富,休閒安排更加理性,體驗和享受假日生活,已成為越來越多的人注重生活質量的追求內容。上海舉辦各類群眾文化活動900多場,活躍了都市文化生活;廣東“十一”推出流動演出節目網上匯演,浙江、上海等地的圖書館都延長了開放時間,充實了人們的節日精神生活;北京、廣州等地的外語、美容、健身等假期培訓班爆滿,各地的婚慶、餐飲、商業市場也異常火爆,人們的節日生活各有所得。

    今年“十一”是第18個旅遊黃金周。實踐證明,黃金周假日制度在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深受人民群眾歡迎,長假制度需要繼續實施。同時,黃金周結構性供需矛盾引起的交通、旅遊景區、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問題,要從進一步完善黃金周制度的角度,積極予以研究。

                                                    全國部際協調會議辦公室

                                                      二○○六年十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