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美放風箏(楊柳青年畫)
清明時節,我國古代有放風箏的習俗。民俗專家介紹説,古人放風箏是為了放走晦氣,消災解難。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説,風箏,北方稱為“紙鳶”,南方稱為“紙鷂”,在東南沿海一帶有“正月燈,二月鷂”之説。風箏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著 名的匠師魯班就曾製作木鳶,放上空中,三月不下。唐以後,木鳶才逐漸為紙鳶所代替。五代時,有人在鳶紙頭上裝竹笛,風吹竹笛,發出的聲音很像樂器“箏”的聲音,因此而得名。到清代,放風箏習俗更為盛行。
趙之珩表示,清明前後,放風箏是一種其樂融融的趣事。自古以來,放風箏就成為人們普遍喜愛的一種活動。在古人看來,放風箏可以帶走自己的晦氣,清明時節風和日麗,正是放風箏的大好時光。清明之後,過了東風的時令,就不太適宜放風箏了。所以這一時節,放風箏的人特別多。
許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禍疾病都寫在上面,然後等到風箏升到天空中時就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逝。據説這樣做不僅能帶走所有的鬱悶,而且也會給自己帶來好運。
與此同時,人們還把放風箏當作鍛鍊身體、賞心悅目的健身活動。如清代的《燕京歲時記》中説:“兒童放之(指風箏)空中,最能清目。”
專家還介紹説,風箏不僅是一種有益身體的娛樂玩具,而且還有它奇特的用場。古代人們就用它來傳遞信息,軍事上也曾多次使用,是戰爭的武器。(記者 周潤健、蔡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