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服務信息>> 生活
 
天津市06年改善城鄉人民生活的二十件實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14日   來源:天津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一、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等五項社會保險覆蓋面達到95%以上。全年新增就業崗位28萬個。組織10萬下崗失業人員、新增富餘人員免費參加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培訓。繼續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工程,培訓40萬人。

  二、市內六區補建菜市場6萬平方米。建設和完善包括早點快餐店、便利店、美容美發店、洗染店等十余種商業服務行業以及儲蓄、郵政營業網點在內的社區商業中心90個。

  三、繼續推進日用消費品連鎖經營進村莊、農業生産資料連鎖經營進鄉鎮、農副産品進市場的“三進”工程,新建和改造區縣大型綜合超市或配送中心9個、鄉鎮中小超市和村級綜合便利店1600個,新建和改造具有配送功能的農業生産資料超市5個、直營店和加盟店100個。

  四、新開工經濟適用房260萬平方米,定向安置城市拆遷居民和小城鎮拆遷村民。繼續提供廉租房、經濟租賃房,為住房和生活困難家庭提供住房補貼。

  五、改造80年代初建造的350萬平方米直管公房住宅樓室內電線,使7萬戶居民受益;完成40萬平方米(屋面面積)屋面防水工程,使1.2萬戶居民受益;綜合修繕舊樓房115萬平方米,使3萬戶居民受益。

  六、更新改造市區50—60年代鋪設的自來水管網200公里。更新改造燃氣外網管道100公里、戶內管道100公里。補建老住宅集中供熱80萬平方米。

  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通過建設除氟降鹽和管網入戶工程,使農民飲用水符合水利部《農村飲用水安全衛生評價指標體系》要求,解決約25萬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

  八、建設紅橋區西青道上的團結路、陵園路人行天橋2座,河北區志成道上的全順路、曙光路人行天橋2座,南開區密雲路上的汾水道人行天橋1座,西青區衛津南路上的集美道人行天橋1座,北辰區京津路上的天吉道、家世界、果園道、引河裏南道人行天橋4座。

  九、建成北辰區劉園、南開區川府新村、紅橋區本溪路、東麗區魯山道、河西區財院、河北區泰興路、西青區躍升裏等30座公交場站;結合公交場站的建設,調整現有公交線路30條;新開闢外環線四號橋至體育中心等10條公交線路。建成津北長途客運站,啟動建設濱海長途客運中心站。

  十、建成浯水道、柳林路、張興莊、晨陽路、張貴莊、淩賓路、龍門道、汾河南道、師範大學、理工大學、七馬路、建國道、三岔河口明珠雨水泵站和志成道、麗江道雨污水泵站等15座排瀝泵站。

  十一、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新修拓寬鎮區道路120公里,提升完善村內街道500公里,修建地下給排水管道80萬米。

  十二、綜合整修市區完成補建供熱的舊樓區350萬平方米,鋪裝路面和活動場地,補建綠地等,使10萬戶居民受益。建成北辰區宜白公園、河東區橋園等大型公園和綠地,在路旁道邊建設小綠地、小遊園等小景觀綠地。

  十三、治理外環線內鐵路專用線50條,以鐵路路基中心線向兩側擴展32米為控制範圍,整修沿線建築物,新建綠地100萬平方米,配建公共廁所及環衛設施。

  十四、創建文明生態村267個,示範型文明生態村40個,實現建設有規劃、村莊凈化、道路硬化、村院綠化、飲水衛生化、管理民主化、生活健康化。

  十五、實施津西北森林生態屏障工程,在武清區西北部與河北、北京交界處的13個鄉鎮建設8000畝防風固沙林帶。

  十六、在薊縣、寶坻區、武清區、寧河縣、靜海縣、大港區、西青區、津南區、北辰區等9個區縣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改造中低産田30萬畝,新建和修建小型水庫、排灌站139個,新打及維修機電井494眼,架設輸變電線路141公里,開挖疏浚渠道823公里,埋設節水管道721公里,修建機耕路135公里。

  十七、建成北辰區南倉中學示範校、靜海縣第四中學示範校和西青區第二所示範校,基本建成第二十中學示範校和漢沽區、東麗區第二所示範校。

  十八、建成天津婦女兒童保健中心。實施農村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改建漢沽區楊家泊鎮衛生院,大港區中塘醫院,津南區雙橋河鎮衛生院、小站鎮衛生院,北辰區宜興埠醫院,武清區陳咀鎮衛生院、東馬圈鎮衛生院,靜海縣西翟莊鎮衛生院,寧河縣淮淀鄉衛生院,薊縣楊莊鄉衛生院、下倉中心衛生院、禮明鄉衛生院等12個鄉鎮衛生院。改擴建鄉鎮計劃生育服務站78個,改造農村衛生戶廁21.6萬座。

  十九、改造天津圖書館。升級改造廣播電視網絡,年內完成30萬戶(終端)數字廣播電視整體轉換。建設曹禺大劇院。復建小白樓音樂廳。舉辦第十期農村藝術教師免費培訓班。

  二十、實施農村體育“五個一工程計劃”,在每個行政村建一處體育活動場地、培養一名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組建一支以上健身隊伍、舉辦一次以上村民體育活動、使廣大村民都能喜愛一項健身活動。建成200處社區和鄉村群眾體育設施。